【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出行指南】:当艺术与自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火爆朋友圈的阿那亚,还能搞出什么新名堂?请收下这份首届阿那亚艺术节出行指南。_【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出行指南】:当艺术与自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有些大地艺术节如同一杯醉人的烈酒,来势汹汹,大腕儿云集声势浩大;

有些大地艺术节如同一碗养胃的米汤,殷殷实实,灌溉给亟需滋养的土地;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像什么?她可能既可以像杯咖啡又可以像抔清泉——在格调上闲适惬意永远不输,在体验上清新自然摒弃造作。

首届阿那亚大地艺术节(aranya plein air art project)在阿那亚金山岭举办,逃离北方的酷暑高温,钻进一片绿野仙踪,揽金山岭长城入怀,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处绝佳的避暑胜地。艺术节邀请来自国内外21组当代艺术家,将作品(其中9件为全新委任创作)置于阿那亚·金山岭的山谷中与自然对话,于2023年7月7日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10月29日。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海报

艺术总监张震中介绍到,首届阿那亚大地艺术节以“Plein air”为主题,可以直译为“充满空气”,是对“户外”这一概念充满诗意的表达。19世纪初兴起的同名艺术运动“外光主义(En plein air)”主张直接在室外作画,且在回到画室后不再做改动。它直接影响了后继的自然主义和印象派,变革了几个世纪的绘画传统,开启了艺术家们在户外与自然一同创作的实践。自然是世代艺术家重要的创作母题,同时也是许多当代艺术家研究和工作的田野。

在三条徒步路线中前行,寻找隐匿其间的大地艺术。摄影 青鸟影视

金山岭长城 摄影 倪楠

从描绘自然,到在自然中捕捉光影,再到直接将自然作为材料,艺术家们自此不断突破媒材的限制,持续拓宽艺术的边界和可能。阿那亚·金山岭社区坐落于长城脚下,后者作为“分界线”的具体象征意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处于流动的变化之中。此次的参展艺术家们皆在各自的实践中模糊、突破和挑战自然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等固有的界限,同时他们也将在雕塑和装置之外,呈现以绘画、声音、行为和文本为媒介的创作,丰富大众对户外艺术的认知和体验。

艺术与自然相得益彰  摄影 倪楠

正所谓自在不做作,开阔不矫情——此次大地艺术节的作品沿着阿那亚·金山岭的三条徒步线路分布,在相对原生的自然风光中等待探秘者的造访、偶遇和对话。这些作品以对自然进行最低限度的干预,“在近处言说”,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得以探索和接近阿那亚·金山岭所处的这片山脉和土地本身。

下面,就跟着我们的足迹,一起探访大地,寻觅山林间的艺术与生活吧:

丁乙 《三面旗帜》 

阿那亚的社区大草坪上,丁乙受艺术节委任创作了这件作品《三面旗帜》,它如同一座可以流动变形的雕塑,在鼓风机的人造风和大草坪拂过的自然风的交织中不断变幻模样。三面旗帜以红黄蓝原色为基底,细看上面是艺术家标志性的十字图像。丁乙在金山岭调研时被山谷中强劲的山风所吸引,而这件作品正是呈现了自然与人工、正向与逆向对抗的动态关系。作品引得游人与其互动、试探,三面旗帜迎接着每一位到访者,也拉开了大地艺术节的序幕......

梁慧圭 《非对称透镜上的候鸟——Duiitt Duiitt容器(灰背赤腹鸫)》

“边界/分界线”是本次大地艺术节的一个重要话题,不论是人与人的边界感,还是国与国的领土划分,都令人敏感。而在艺术家看来,自然世界对人类驱动的叙事和结构一无所知,正如灰背赤腹鸫这样的候鸟,它们不受人类强加的边界的限制,自由往返飞越山脉、城市和边界。因此,艺术家以栖息在朝鲜半岛的候鸟为创作对象,用3D打印的透明模型将其水平分成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成为一个容器的形状,可以存蓄雨水,作为鸟类的饮水或浴池空间,集艺术性、概念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山谷音乐厅

从山谷音乐厅向外眺望,如同一幅缓缓舒展开的卷轴画,美不胜收

天光从山谷音乐厅射入,风光变幻,四时不同

山谷音乐厅是阿那亚·金山岭社区的地标建筑,也是第一条徒步路线的必经之路。它如同一座人类文明的航母镶嵌在绿意葱葱的山谷中,与自然同行。整体的清水混凝土与周围山脉的沉积岩相融,倒锥形的外观如同一块天外飞石,其顶部开口射入四时天光,仰卧其中看云卷云舒,天色流动美不胜收。虽然总体空间并不庞大,但每一处留白和开窗都格外讲究,人在其中成为自然之景,景在窗外仿佛天然画卷。据悉,该建筑2018年曾获得第66届美国P/A建筑奖(进步建筑奖);2021年,获WALLPAPER 2021年最佳公共建筑设计大奖以及香港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卓越结构嘉许奖。在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后,歌手李健线上演唱会《向往》就在这座阿那亚山谷音乐厅举行。而大地艺术节期间的一些列文艺演出及活动,也都将再次焕发这座山间的美丽建筑,足以令人拭目以待!

鸟瞰上院建筑群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拾阶而上,来到上院,这里的建筑内外颇有枯山水的风格,是独处、静坐、冥想的好去处

查尔斯·雷(Charles Ray) 《校园喜剧》,2014 玻璃钢着色,193 × 58 × 39 cm 展览现场,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伫立于上院的这座雕像出自查尔斯·雷之手,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曾在卡塞尔文献展、三次威尼斯双年展和六次惠特尼双年展上展出,围绕他的雕塑作品曾举办五次回顾展,可谓“重量级选手”。 这座近两米高的雕塑刻画了一位正在表演剧目的13岁学生,他身披床单改制成的罗马长袍,模仿着罗马军官的样子,但手中的玩具剑又暴露了他的稚嫩。艺术家将当代艺术与古希腊范式相融合,留大片想象空间给观众独自体味。

《石面(金山岭)》

普林茨·古拉姆(Prinz Gholam)二人组合 

小编仿照《石面》做的DIY"石面”,不知道能不能以假乱真,哈哈

普林茨·古拉姆是一个由沃尔夫冈·普林茨(Wolfgang Prinz)和米歇尔·古拉姆(Michel Gholam)两位艺术家组成的二人组合。两人于2001年起以“普林茨·古拉姆”一名开始联合创作,他们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表演和协作过程的艺术实践。他们于2017年开始创作《石面》系列,在各地拾捡有趣的小石头,也搜集一些建筑工地的工业遗存,并将它们拼凑成一个个千姿百态的“面孔”,通过取材自然的“人脸”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作品生动可爱,古拙稚趣,让人禁不住也跟着模仿起来,上图就是小编照葫芦画瓢拼凑的一件,大家不妨一起来加入其中,也许在山谷的其他地方,也找到有趣的石面哦~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摄影作品与空间光影相得益彰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摄影作品  明胶卤化银冲印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是20世纪最为破格的摄影师之一,他不仅测试摄影媒介的界限,其影像更捕捉了该时代文化景观的本质。展厅中的作品虽然以简单的黑白色示人,却仿佛有一种抓人的魔力,在与空间和光线的交织中,让人驻足、动容,久久难忘。也许就是那凝固的一瞬间,却牵扯出了观者的哪条纤长的回忆与共鸣吧...... 

阿琳娜·查伊德洛夫(Alina Chaiderov) 《凤凰》

这件作品叫《凤凰》,但在笔者看来它更像是一颗在山间跳动的心脏。作品的结构源于管风琴,在此,7根管道在自然山风吹拂时会随之作响,仿佛赋予山涧以生命的情绪和律动。它伫立在金山岭的山林之间,与自然合奏共鸣,弹奏出永不重复的乐章,就如同人的心情,附和着四时不同的风雨景色,吟一首自然之歌,引人来听它独鸣的脉搏。

薇薇安·苏特,《无题》,未标明日期 帆布上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阿那亚大地艺术节,2023.7.7 - 10.29 摄影:孙诗 图片致谢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无框的画布迎风招展,期待着下次看见它们的样子,是否会留下夕阳余晖的印记......

如果你恰巧在日暮时分来到Y餐厅的平台,你会看薇薇安·苏特在这里留下的美妙布幡,它们在夕阳的余晖中迎风飘展,有时还会发出帆布抽打的声音,它们仿佛被艺术家赋予了灵魂,在这里恣意招摇、翩翩起舞。薇薇安·苏特的这组作品不起名,也不标注创作时间,她希望将作品融入自然,在风吹日晒中与这片土地共同生长,风雨带来的印记将成为作品延续的未来之笔,艺术家将对自然的直接感受转译为抽象色彩语言,绘制在这无框的画布上,并大胆而富有野心的邀自然共绘。

娜布其 《我们》

山林间的漫步是逃离酷夏的最佳路径。阿那亚的林间信步路线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作品等待你的发现。走着走着,林间惊现一巨大的“牛油果”,这是娜布其从陈思安短篇小说《我们》中获取灵感创作的同名作品。这里的“我们”并不是“我”和其他人构成的集体,而是无数层“我”的集合体。这些“我”就像一个个套娃,又宛若一层层的洋葱,剥开一层又一层,每一层的“我”都耐人寻味,也构建了观者与作品,观者与自身,观者与自然的思考关系。

金山岭长城遗存

在这段路的中段,有一个隐藏惊喜,这里遗存着金山岭长城的一部分,攀爬上这段城墙,远眺金山岭的郁郁葱葱,那一刻忽然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历史、自然、人文遗存——在今人面前共同谱写着一幅奇妙的画卷,昔日战火纷扰,今朝安宁静谧,壮烈和诗意同在,山河如斯,岁月如此。

梁硕作品《小家》,“小洞穴”内的石头和花草是编者调皮放进去的,就当是再创作吧~

越过这段长城残垣,便是下山路。在这条路上,徙步如同“探宝”:艺术家梁硕留给游人一道“谜题”——他将六件作品藏在路途之中,仿佛在有意与观者捉迷藏一样,为徒步凭添了一丝期待与乐趣。这组作品叫《小家》,梁硕受金山岭“老道洞”的启发,在徒步过程中打造出六个“小洞穴”,用瓷砖贴在其内壁进行装饰,彩色的瓷砖给人一种家的感觉,艺术家通过将这种工业而普遍的材料嵌入洞穴的方式,探讨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小家”本来是空着的,小编路过便拾起它周围的花草石块放置其中,希望也为这些“小家”添置些生气,有趣的是,随后我竟然在朋友圈发现有更多的人也跟随着往里面放入石子和草木,就让它们继续“生长”下去吧~

 王一一 《红果》

在另一段山路中,王一一的作品《红果》令人印象深刻:艺术家收集金山岭当地盛产的原生山楂,选取4种山楂共计10万余颗穿起了总长2公里的装置艺术作品,而在这一劳作中,王一一把当地居民纳入其中,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其中,以社区共创的方式完成了最终的作品。火红的山楂错落交织在山林之中,明艳而芳香,在日晒雨打或是动物的啄食下作品将经历另一番变化,而这份因自然而引发的不确定性也将被纳入作品的一部分。

苏畅 《双向混合》

如果你走累了,就该找个地方歇歇了。艺术家苏畅的《双向混合》是如此体贴,它被放置于徒步路线的一个交叉口上,艺术家希望观众可以在此与作品互动,抚摸、倚靠,而不是像美术馆中的雕塑那样将人拒之千里。作品光滑圆润的形态呼唤着互动的发生,与不远处长城所带有的强烈的“防御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笔者在阿那亚社区发现的处处用心——很多居民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点缀了这个别样的阿那亚

夕阳余晖下,是又一日的阿那亚。在这里,总是藏着许多“宝藏”待人发掘,就如同山间的艺术作品,亦如同阿那亚社区居民在自家门口装饰的处处用心——美丽和情趣,为世界带来温暖和美好,予自己,亦予他人。

夜晚将至,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并未就此沉寂,它将迎来一场场音乐会、表演和行为艺术,它们将自然、人文与社区相连结,让从城市中出逃的人们,在自然的怀抱中肆意“野化”,却最终找寻到自己的心之所往,心之所安。

也许,你不是为了徒步而深入山林,你是希望在一条未知的路上与艺术偶遇,却在终点遇到了自己。

阿那亚——当艺术与自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首届阿那亚艺术节给我最大的感受。你呢?还不快去试试?(图文/付朗)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