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与万物连接——中法艺术家共构《蛇纹绿岩》

近期,由中法两国的策展人及机构总监组成的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评审团,从9名入围者中评选出3名获奖者。中国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和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以作品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及艺术品质为评选标准选出。_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与万物连接——中法艺术家共构《蛇纹绿岩》

海报(摄影:刘鹏飞)

近几年,全球生态问题愈发严峻,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和讨论“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众多的参与力量中,艺术家成为关键的参与者,他们对人类与地球万物的传统界定关系提出质疑,并以跨学科、跨媒介、跨物种、充满想象力和诗意的创作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他们一起,许多当代艺术机构致力于并推动反思和改变当代生态问题的现状。

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和蔡冠深基金会设置的“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属于“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框架内,自成立之日起就推动以关注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创作。

近期,由中法两国的策展人及机构总监组成的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评审团,从9名入围者中评选出3名获奖者。中国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和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以作品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及艺术品质为评选标准选出。

对于三位艺术家获奖的原因,本次“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的评委卢迎华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长期的实践,而不是偶一为之的作品。我们重视选取长期严肃地致力于思考和展现环境和生态议题的创作,也会从创作的手法和强度来考量。更重要的是,我们重视艺术家创作内在的思想性,是否是带有自省式地、谦逊地去探索与环境、生态相关的主题,是否具有人文主义的关怀和世界观。”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2023年6月22日下午,蔡冠深基金会与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推出的“蛇纹绿岩”展览在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的白云馆开幕,展览为期三个月。本次展览是关于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集中展示,呈现了蔡冠深基金会和法国尼斯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北京中间美术馆两家知名中法艺术机构的合作成果。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既是“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的评委,也是本次展览“蛇纹绿岩”的策展人。在开幕式中,她强调了本次展览“缝合”的理念,即通过艺术家作品的展示以及“蛇纹绿岩”的隐喻,将人类与自然看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把不同板块、区域、地层、生物体、国族、文化等的天然的差异与激烈的碰撞看成一种积极的缝合行为。鼓励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提供一种与他者和未知的相处之道,激发观者去发掘那些将我们与所生活的世界链接起来的多种奇妙密码。

展厅中对蛇纹绿岩的介绍(摄影:刘鹏飞)

对于“蛇纹绿岩”这个颇为奇怪的名字,策展助理张艺川对此做了解读,“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们发现获奖的中法艺术家虽然创作方式不同,但他们的视角都很相似,都有尝试着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

我们就从这一相似点出发,我们找到了蛇纹绿岩这一概念。在发现蛇纹绿岩之前,人类认为地球随着时间会不断塌缩而产生褶皱,形成山脉和海沟,由此人类对山脉的理解是断裂,山脉和海沟两侧的生态与景观,人类的语言和文化通常壁垒分明。发现蛇纹绿岩之后,人类的认知更新为地球板块之间的碰撞是一种缝合的状态,从“缝合”这一视角出发,地球上自然与文化的差异自然就不是隔阂,而是交流和连接的起点。我们的展览理念就基于蛇纹绿岩这种石头生发的思考,从断裂走向缝合。”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同时,张艺川也介绍了“缝合”概念在本次展览中的视觉呈现。展厅是九宫格,是两个L形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缝合带,相当于两组艺术家的作品产生了“缝合”。展厅上面的蓝色代表海洋,下面黄色代表山脉的颜色。张艺川强调:“我颠倒了它的顺序,蛇纹绿岩是古海洋的上地幔,以前的海洋变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我们用这样的隐喻颠倒了它的逻辑,我们能否跳脱出世俗的逻辑,去讲述一种新的逻辑,试图重新看待我们与万物的连接,而不是陷入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次展出艺术家是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评选出的获奖者。他们分别是来自中国成都的艺术家组合曹明浩和陈建军,以及身居柏林的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本次展览呈现了他们长期以来各自围绕生态议题展开的创作,以谦逊的、严肃的、友好的和诗意的视角接近和描述他们所关注的生态对象和语境。

影像水系避难所(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生活于成都的艺术家组合曹明浩和陈建军长期致力于致力于万物现实和生存的对话关系,并从水的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环境现实找到在当代的一种复杂的中间关系,从一个中空的空间出发,探究生态历史的流变与未来的再想象。他们尝试用“去人类中心”的视角观察、理解当地的生态智慧及人与其他物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艺术实践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创作和科考方式,而是以跨学科、跨区域、跨族群、跨物种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持续性思考,并以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超越当下局限的生态保护视角,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全球生态系统。近年来,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参加了多个重要的展览,其中“水系避难所#3”和“水系学校”入选了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

艺术家书 沙化、黑土滩生态学(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高原牧民在治愈草场(图片:“水系避难所#3”影像截图 摄影:刘鹏飞)

本次展览,曹明浩和陈建军带来了他们的水系避难所系列作品。其中《水系避难所#3》承载了艺术家探索岷江上游横断山脉及其源头区域,处在现代性之外的生态牧区的考察成果。

在展厅里,陈建军向笔者详细介绍了《水系避难所#3》涉及到的青藏高原牧民的生态治理智慧。因为青藏高原海拔比较高,对全球气候敏感度比平原地区高两倍,近年来,草原出现了一些沙化和黑土滩问题。黑土滩就是鼠兔对草场的破坏,它会将草根咬折,在草原上打洞,原本平整的草场枯萎凋零,翻出的黑土如斑秃一般触目惊心。面对这些生态的问题,当地牧民找到了一套方法,既有本土智慧又有科学方法。他们发现用过重的东西压过草场,会把草根带出来,他们就用分隔草场的铁丝网放上一定的重量,轻轻拖过黑化的草场,翻出的土刚好可以覆盖播种的当地草籽,同时他们用牛羊粪肥施肥,慢慢疗愈草场。

高原牧民在治愈草场,中间为仪式部分(图片:“水系避难所#3”影像截图摄影:刘鹏飞)

除此之外,对于当地的栖居者来讲,生态是一个平衡的关系,鼠兔也是草原的一部分,他们没有对鼠兔进行杀戮清除。他们通过做一种仪式与鼠兔进行沟通。佛教里有一种中阴的概念,生命去世后的灵魂都处于这个阶段,等待转世。当地人认为鼠兔曾经是恶鬼的转世,通过仪式可以将鼠兔的灵魂转世。这里面的科学的原理是,待草长高后,鼠兔视线被遮挡,鹰和其他天敌就可以抓到鼠兔,而且草长高后就可以蓄水,鼠兔就没办法筑巢打洞,自然慢慢减少。就这样,当地人通过多种努力,黑土滩和沙化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原本斑秃的草场真的长出了草。

陈建军作为当地草原生态治理的见证者,对此颇为感慨:“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关联和系统不能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就像我们今天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和很多特定的地方去对话,不能用一种特定的观点讲所有地方的问题。”

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作品以幽默、诗意和虚设叙事著称,通过视频、摄影、雕塑到装置和行为艺术等各种媒介,深入研究了广泛的自然和环境科学。他的作品也表现出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去重新看待生命,重新看到人类与植物的关系。

Adrien Missika(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米西卡本次展览中的影像作品《Adrien Missika》(中文名:治愈)是艺术家“植物之爱”的系列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在经历了柏林持续四周的酷暑后,在2018年8月7日这天(当天气温达到了38度),艺术家决定给他走过的街道上的所有杂草浇水降温。在艺术家看来,在大都市城市规划下形成的失落空间的植物体会到了生活的排斥和漠视,变得悲哀和消沉,他希望用自己的服务方式来给这些植物带来“治愈”。

艺术家为杂草浇水降温(图片:“Adrien Missika”影像截图摄影:刘鹏飞)

展墙上也展示了米西卡创作的诗歌:

“带一个喷壶

装满水

到街上去

沿着路一直走

给所有

渴了的杂草浇水

续上水

在所有可能得地方继续

直到精疲力竭”

艺术家浇水的这条街道就是原东德的著名街道——卡尔·马克思大街。他的行为极具象征意味,按照张艺川的说法是:“在原共产主义语境里谈一个更大的共产主义的理解,这不是人种之间,阶级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跨物种的关系。”

Agave Agapé(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Agave Agapé》记录了米西卡砍一株墨西哥龙舌兰的过程,龙舌兰是一种开花后会迅速死亡的植物,墨西哥当地有一种传说,在龙舌兰盛开的那一刻,把它的根茎砍掉,它会进入一种新的生命周期里。

米西卡的《Agave Agapé》作品和陈建军&曹明浩的《水系避难所#3》表达了近似的理念,人类在工业革命以来过于迷恋科学理性,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创作探索回到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与世界连接的各种可能性,作品中的艺术家或当地人没有偏执于用科学理性的单一角度对待生态问题,而是相信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沟通,想象人类古老的智慧。

据张艺川介绍,米西卡还有一件作品,拍摄了墨西哥边境一系列的仙人掌,这些仙人掌本身属于墨西哥,因为历史原因,它们现在归属于美国,成了美国的仙人掌。艺术家用仙人掌做了一个“城墙”,这看上去是文化上的城墙,以植物本身在积极缝合文化之间的关系。显然,从策展人的角度看,从古地球缝合带形成的物质——蛇纹绿岩生发的缝合理念不仅适宜于物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也适宜于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于阿德里安·米西卡以及其他法国生态艺术家创作的特点,卢迎华对此做了评价:“相对于曹明浩和陈建军具有研究性质的创作方式,阿德里安·米西卡的创作是微观的、诙谐的,以个体视角和感受为出发点的,带有寓言性和哲思的。他创作的形态也是多变的,很多都是身体力行的行动和这些街头行动的记录,也有摄影、装置等等。通过“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所了解到的法国生态艺术的创作非常多样和活跃,是当代艺术创作中一个显性的议题,打开了许多创作的边界,包括艺术与多种学科合作和相互碰撞激发的可能。”

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图片来源: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是由蔡冠深基金会运营管理的非营利性质的文化交流场所。白云馆建筑历史悠久,于2021年正式由基金会接管并进行修缮。目前,蔡冠深基金会已与法国大使馆和欧盟国家文化协会就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的运营达成战略合作。今年四月,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的启动仪式上宣布了和蔡冠深基金会合作的中法艺术家驻地计划。在致辞中,马克龙提到“交叉驻留计划”将支持从事社会转型的创作者、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法国文化部部长里马·阿卜杜勒·马拉克女士、法国驻华大使馆副大使白美燕女士和蔡冠深基金会董事蔡隽思先生的见证下,蔡冠深基金会代表蔡志斌先生与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裴国良先生,于法国驻华大使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将着手开展中法艺术家驻地项目。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