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开幕式现场
11月4日,在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召开之际,“诗与行——古棕油画作品展”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同期开幕,成为论坛期间一道隽永的风景。展览汇聚了古棕教授精心遴选的50余幅油画与写生作品,以其扎实的艺术语言和深植于文化传统的诗性表达,深刻映射了一位油画教育家在时代变迁中对艺术本体、教学传承与生命意义的持续探索。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尚辉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尚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玉龙,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廖正定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广主持,油画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古棕致感谢词。

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广主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尚辉担任策展人,展出作品整体脉络清晰,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艺术家近十年来行走各地采风创作的写生精品,展现了其源于内在生命律动的油画表现语言;第二部分展示古棕为教学所绘制的静物与人物画示范作品,体现了艺术家扎实的造型功底、深厚的色彩修养和严谨的教学日常;第三部分则聚焦其年逾花甲后重游故地之作,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祖国山河的新貌,并传递出艺术家在岁月沉淀后的全新感悟。
从涅瓦河畔到江南水乡的“行”与“化”
古棕的艺术之路根植于深厚的学院传统。上世纪90年代,他远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梅尔尼科夫工作室深造,掌握了纯正的俄罗斯油画的绘画技法。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与教学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并逐步确立了其作为油画教育家“向自然学习”这一现实主义的艺术教学与创作理念。然而,古棕的艺术之“行”并未止步于对欧洲传统的摹写,回国后,他将俄罗斯深厚的写实传统与中国本土的自然与文化融合,实现了艺术语言的转化。

展览现场
策展人尚辉在展览前言中写到,古棕并未刻意追求所谓油画本土性特色,但当他 40 岁回到故里泰兴,站立在运河边岸时,却对运河上远行帆船的景色怦然心动。这固然夹杂着游子归里的时光感慨,但运河千年不息而沉静的流淌也让他产生了与涅瓦河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那一刻,他的油画悄然发生了一种改变,他也更多地画江南枕河而居的粉墙黛瓦、漓江倒映的碧岩舟影、西北戈壁荒滩上的寺院古塔。从《向远方》(2002)到《无望芦村》(2010)、《农忙时节》(2011),再至《龙江渔船》 (2013)、《塔什库尔干的白云》(2013)等,他从自己的故里江南画到中南和西北,他画得很畅快,也很自由,笔触的率性、色调的灰而透等, 都显现了油画高级色彩对中国风景的叙述。在这些作品里,他没有故作“写意”,却随处见写意。其写意大自然显现了艺术家的率性而为, 但这种率性却仍以油画传统的历史审美经验为基础而发挥了油画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或者说,学院油画的素质与修养让他眼里的日常风景得以在艺术创造层面获得升华。

展览现场
这种变化,正是艺术家将外来技法与本土风景和自然精神结合内化的必然结果,是其艺术“行”旅中的一次重要飞跃。

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
在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看来,古棕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鲜明的艺术创作阶段:其早期深受俄罗斯油画风格影响,追求学院派的严谨构图与色彩的诗意凝练;近年来,古棕在创作中融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尝试用写意的笔法和中国画的墨法表达他所发现的风景之美,并巧妙运用类似中国画的“留白”观念来处理光线,使画面产生内蕴的精神之光。这种探索,使古棕形成了一种兼具西方油画质感与东方写意精神的个人风格。
在油画本体语言中寻觅诗性
策展人尚辉指出,古棕创作脉络的核心在于对油画本体语言的坚守与锤炼,为业界重新审视油画教学的本质提供了范本。

《向远方》 布上油画 80×100(cm) 2010 年

《王家村船厂》 布上油画 50×60(cm) 2023 年
“此次展览为我们揭示了本体语言在油画训练与创作中的核心价值。艺术家眼中看到的模特和风景看似与常人无异,但落在画布上却迥然不同,这源于艺术家对‘形’的一种独到理解以及将色彩转化为一种和谐‘调性’的能力。艺术家在追求形的自我满足的同时,亦须在画面上达成和谐与变化的统一。色彩同样如此。它并非物体固有的直观颜色,而是光线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动态呈现。将形与色的变化转化为油画语言,如同音乐中旋律与调性的关系:缺乏调性与和声支撑的旋律是单薄无依的。在古棕的画面中,无论是蓝天绿树还是红房彩瓦,都被统摄于一种整体的色调与和声之中,从而使高亢的色彩旋律得以沉稳展现。”

展览现场
“因此,尽管他的作品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对现实瞬间的截取,而多是日常风景、课堂写生与人物肖像,却始终贯穿着纯正的油画语言。这种语言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完成度,更具备可传递的教学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本次展览也回应了‘高等美术教育中绘画教学的本体为何’这一根本之问。今天,绘画教学的本体内容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语言的能力。正是语言的能力决定了艺术的高度。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画展的原因所在。”尚辉说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教授在观展后指出,此次展览为当下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三个维度的深刻启示:其一,树立了“教学相长”的育人典范。 展览中大量课堂习作与写生作品,生动诠释了“教师如何通过亲身示范影响学生”。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重塑教学形态的今天,这种师生共同写生、共同感知的“情感在场”与实践传统,尤为珍贵,是师范美育应予坚守的宝贵传统;其二,展览彰显了“油画本体”的语言魅力。他的画作表面朴素,不追求视觉的冲击,却韵味悠长,透过油彩的丰富层次、微妙的灰色调和笔触的细微变化,需要观者静心凝视,才能体会画家笔触与色调背后深厚的学养。这提示我们,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对材料、媒介本身的深刻理解与实践,这是培养学生认知世界、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基石;其三,展现了艺术家“于寻常处见诗情”的发现之眼。 古棕教授善于在工地、停车场等极易被忽视的日常场景中,挖掘出感人至深的绘画母题。这种将寻常事物升华为艺术表达的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他的艺术生涯与教师职业深度融合,其创作本身就带有一种“示范性”,如同一位谦逊的学者,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将诗意的浪漫转化为严谨而克制的绘画语言。

《秋日首钢园》 布上油画 50×60(cm) 2022 年

《丙安古镇》 布上油画 50×60(cm) 2019 年
写生自然是一种恩赐,喧嚣中静守绘画的初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亦高度评价了古棕展览的艺术价值。他认为,观看古棕教授的作品能让人的心灵立刻安静下来,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与性情的陶冶”。张夫也认为古棕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对“学院绘画”传统的坚守:坚持写生、扎实的技法、坚实的形象塑造和有深度的画面表现。“展览主题‘诗与行’精准概括了古棕的艺术人生。他的艺术生涯中,‘行’是足迹,是实践,是远赴列宾美院的求学之路,是遍览祖国山河的写生之旅,也是几十载坚守讲台的教学之行;‘诗’是意境,是内在情感的凝结,是文化精神的融通,更是对生命体悟的总结与升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致辞

油画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古棕致感谢词
古棕在个人自述中坦言,年过六十后重画年轻时写生过的风景,有了全新的感悟。他认为,写生自然是一种恩赐,在向大自然丰富的客观去学习的旅程中,艺术家也收获了一个“新的自我”,更能理解生命的丰厚和意义。
探寻美育的“根”与“势”
此次展览的举办正值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召开期间。古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举办此次展览的深层期望,是借此机会与全国师范院校的同仁一起探讨“艺术教学的方案与思路以及美术教育的根与势是什么?”

古棕向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赠送画作,谢朝阳书记代表美术学院上台接收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廖正定宣读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副校长伊戈尔·弗拉基米罗维奇贺信
古棕所言的“根”,是油画乃至所有绘画门类不可或缺的本体语言能力,是源自传统、师承的严谨体系与扎实功底。这既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中必须传递的、相对“不变”的核心价值。而他所言的“势”,则是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创新,是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审美意境相结合的本土化探索,是在技术理性时代对艺术人文精神的坚守。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后,《写生自然是一种恩赐——古棕油画作品展研讨会》一并举行,来自全国多所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家和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同观摩、发表了对古棕油画创作与美育实践的看法与思考。此次展览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层展厅展出,将持续至11月11日。

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现场

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分论坛现场

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分论坛现场
【文字、摄影/台馨遥,摄像、视频/马博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