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塔,大家最先想到的画面,应该是这种山区里常见的高大挺拔的铁塔吧?

图片来源:Our China Story
作为送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塔起着支撑和架空电力线路的作用,确保电能安全可靠的输送。拿人来做比喻的话,就是一位高大威严的老大哥,朴实无华,忠于职守,肯定不会玩什么花样的那种。

图片来源:X
而如今,随着欧洲电气化基础设施的扩张,奥地利遇到了一个问题:民众们开始厌烦了电塔这种一成不变的严肃外观,尤其是在风景优美的地区,这位朴实老大哥杵在那里显得格外碍眼。
于是,一群设计师和艺术家开始对这位老大哥下手了。经过一番量身定做的改头换面之后,老大哥的工作强度和效率没变,只是改变了一下外形,就轻松实现了从朴实无华到前卫时尚的华丽蜕变。

图片来源:GoodGoodGood Co

图片来源:GoodGoodGood Co
怎么样,是不是立刻变得有趣起来?
这是由Austrian Power Giants、GP designpartners和BauCon共同构思的概念。电塔被设计成了巨大的动物雕塑,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异世界感觉。
而这些动物的造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九种动物代表了奥地利的九个州:比如鹳代表了布尔根兰州,因为那里每年都有成群的鹳鸟迁徙;而鹿代表了下奥地利州,象征着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林木枝繁叶茂。

鹿型电塔位于奥地利下奥地利州的阿尔卑斯山脉之中。图片来源:GP designpartners
Austrian Power Giants团队认为,地区自豪感和视觉吸引力可以改变人们的看法:如果一个社区将输电塔视为地标而不是碍眼之物,那么人们就会接受它,从而有利于电塔建设的推进。
Austrian Power Giant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以动物为灵感的设计最终旨在将基础设施项目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提高公众对电网扩建项目的接受度,最终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和旅游的新地标。”
简单来说就是:“让电塔不再破坏自然,而是融入自然。”

鹿型电塔位于奥地利下奥地利州的阿尔卑斯山脉之中。图片来源:GP designpartners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设计不仅仅存在于纸面和构思之中,而是已经建造完成了两座原型塔,它们已经通过了结构稳定性与高压性能测试。接下来团队会将它们分别安装在布尔根兰州、克恩顿州、下奥地利州、上奥地利州、萨尔茨堡州、施蒂利亚州、蒂罗尔州、福拉尔贝格州和维也纳。
这项设计也荣获了今年的红点设计奖,另外其微缩模型也将于2026年10月前在新加坡红点博物馆向公众展出。
说完了动物造型的电塔,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给电塔“整容”更早的一项案例,这项设计更加绝妙和令人震惊:

巨人之地™:冰岛Landsnet提案 图片来源:Choi Shine Architects

巨人之地™:冰岛Landsnet提案 图片来源:Choi Shine Architects
2008年冰岛发起了一项高压输电塔设计竞赛项目,该竞赛注重设计的外观视觉效果,尽可能降低其对环境的侵扰和影响,同时在质量与使用寿命成本方面也有很高要求。而上图中的设计作品名为“巨人之地”,出自于马萨诸塞州LCC的Choi + Shine Architects的Jin Choi和Thomas Shine的共同设想。
Jin Choi和Thomas Shine在描述这项设计的时候,将这些人形输电塔与复活节岛的雕像作对比,它们同样庄严、多变、气势磅礴,宛如丰碑一般。同时它们还可以完美融入到自然体系中,同时还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图片来源:Choi Shine Architects

图片来源:Choi Shine Architects

图片来源:Choi Shine Architects
这些人形电塔可以根据环境来改变姿势,通过改变其吊架臂来做到动作的改变,从而适应周围环境。比如如果输电线路需要沿着山坡向上延伸时,它们可以设计成攀登的姿势,远远看去宛如一位登山的巨人。

图片来源:Choi Shine Architects
这样科幻感满满的设计赢来不少赞誉,比如《世界报》称赞其为:“世界上最非凡的电线杆。” 知名建筑与设计类媒体平台Dezeen评价:“这些太美了,这正是优秀设计的精髓所在——不仅仅是让原本丑陋的东西变得不那么丑陋和引人注目,而是彻底改变它,让它变得完全美丽。”

图片来源:Choi Shine Architects

图片来源:Medium
但赞誉归赞誉,“巨人之地”项目最终在竞赛中获得了表彰奖,未能脱颖而出,另外还获得了波士顿建筑师协会颁发的未建成设计奖。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其建造可行性确实有待商榷,结构力学也未经验证。而且这样一个过于接近真人外形和比例的巨大人形物体,也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怖谷效应,尤其是在阴沉的天空下,给人一种随时会动起来打人的紧张感。

图片来源:X
看过了这么多充满艺术想象力的电塔设计,其目的都是以不破坏风景和环境为前提,尽可能融入自然当中,以此解决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最终实现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向奔赴。(作者/ 兰红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