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传承.师生情缘
李雷
吴燃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了,这三年来,恩师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眼前浮现,每每在欣赏他的作品,默诵着他的散文,回想起他对我的谆谆教诲,总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和难舍的情愫。他对我人生和艺术上的教导,使我感动至深,也使我受用一生。
上世纪的1972年,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在淮北举办了一期“安徽省版画创作学习班”,我有幸被推荐参加,正是在这次学习班上,我认识了著名版画家吴燃先生。吴燃先生知识渊博、平宜近人、笑容可掬的精神深深吸引了我,在短短的二十天的学习期间,我与吴燃先生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在他的耐心辅导下,我完成了表现煤矿生活的版画处女作,黑白木刻《下井之前》,同时也开启了我和吴燃先生的师生情缘。
从上个世纪的1972年至2020年近五十年的师生情感中,我们虽然是师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像父子。我们曾一起在田间行走,在地头边席地而坐,速写着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体验着“步步移步步景”的意境表达。他手把手教授我“握刀向木”,享受着刀痕呈现出的神奇印迹和飞溅的木屑带来的快感;也拿着油墨滚子指导我如何印制版画,享受着油墨滚子在木刻板上来回滚动磨擦发出吱吱声;更享受着我作品完成后的兴奋和喜悦;我们也曾在我煤矿工作时的单身宿舍里,卧坐床边屈膝长谈,正因为这层珍贵的师生情缘,改变了我的人轨迹。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为了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发展,我报考了天津美术学院,在选择专业时,我原想报考版画专业,但吴燃先生建议我报考工艺美术专业,他说:“虽然你是搞版画的,但却不能为版画而版画,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基础,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广泛,可以学到在版画专业里学不到的基础知识,对以后进行版画创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天津美院上学期间,每到周末如果没有其他的活动,我总会去吴燃先生家里拜访,每次去也总能感受着他对我像自己孩子般的疼爱和教导,也总会问长问短地寻问着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更多的是传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经验。他告诉我,在美院学习期间,要认真学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结构素描等现代设计基础知识,使基础知识中的透叠、渐变、以及点、线、面设计三要素等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理论和绘画水平,1995年,我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课程班继续学习深造,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有机会和全国的版画家一起学习交流,学习了新的版种,提高了艺术理论,拓宽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並接触观看了全国乃至世界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使我的版画创作和艺术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连续四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十余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版画、中国画展览並多次获奖、收藏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吴燃先生的言传身教和他的艺术修养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吴燃先生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便在全国版画界闻名遐迩,他创作反映部队生活的《巡逻》、《哨所下岗后》、《搜山》,以及《河畔》、《汲水》、《童年》、《金色山谷》、《两个村落之间》等作品,呕歌了公安战士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写照,也表达了人们无忧生活诗一般的场景,尤其在他的《猎》、《沃野》等作品中,让人们领悟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诗意表达,也让人们仿佛在倾听着优美抒情的歌曲乐章。
著名美术评论家马克写道:“吴燃的作品善于平中求奇,以小见大,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是抒写在版画上的抒情诗,真实、优美、动情,是溶化在木刻中的赞歌,见人、见物、更见心。”是的,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经历着完整的创作过程,严谨的写生,在平凡中速写着不平凡的东西,然后认真的构图,精妙的设计以及辛劳的刻印,从而达到千锤百炼、平中求奇、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艺术,是生活的净化与升华”,这是吴燃先生在接受天津电视台採访时说的一句话,他说:“我的一生就做两件事,一个是感受,一个是表现,感受就是感受生活,然后考虑怎么去把它表现出来。”吴燃先生不论是版画、中国画、书法还是儿童读物插图,作品里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士气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呈现出质朴、抒情、唯美、深邃,蕴含着诗的意境。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歌颂着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可以说,吴燃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艺术修养的基础是文学修养”。这是吴燃先生常说的一句话,他每次出去参加活动或外出写生,身边总会带上一本文学作品书籍,他会利用空闲时间拿出来阅读。深刻的文学修养使他的作品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谈到艺术修养,他还经常告诉我要多看书、多思索、多悟道,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他还说:“在观察生活时,同样的物体,同样的景色,作者所联想面的宽与窄、深与浅都有差异,这和艺术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要借助联想由浅入深,由实而虚,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予物,托物言志,实现物我的统一。达到“有限的画面,无限的联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可读性,这个“可读性”,即是作品内涵深刻的文学性。
绘画如何去继承传统,吴燃先生有着他独特的见解,他说:“古人是根据当时的生活感受创造了一种形式,为当时的人们所喜闻乐见,我们今天的人应该感受今天的生活,创造一种形式为现在的人所喜闻乐见,这叫做继承传统,而不是古人怎么画我就怎么画,这不叫继承,叫重复。”
吴燃先生是在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中创造了中国画、书法独有的艺术形式。他作品里的一座山、一颗树、一个人和一头毛驴,都体现着现代人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这种形神合一的表现方式,自然也体现着现代人的喜闻乐见和情感。
在技法运用上,吴燃先生继承传统但从不被传统所束缚,他的中国画用笔用墨以及皴法,借鉴汉代石刻的苍劲有力、古拙粗犷的写意精神,讲究毛笔和宣纸的碰撞磨擦时而形成刻石般的飞白肌理,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版画色彩版版套印的叠加技法在创作中的运用,使他的山水画作品肌理清晰,墨色厚重,有着版画般浓重的意味和审美情趣;篆刻吸收石鼓文、简牍的古茂雄秀,掷地有声;书法从草篆中寻找灵感,墨色凝重,“行笔如纸上漫步”,顿挫自如,有着雄浑厚重、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形成了他独有的笔墨语言,得到了美术界、理论界的高度评价。
曾记得一位理论家这样说过,“艺术家是专家,更应该是杂家,所谓的杂家,即综合知识丰富,综合素养高超之人。”吴燃先生既是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版画家,也是一位杂家,版画、国画、书法、篆刻、刻字、书藉装祯、儿童读物插图以及散文、音乐等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精通音律,並把音乐的美感带入他的作品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都仿佛是乐曲的线谱和音符,在诉说着娓娓心语,并赋予它以音乐的旋律和诗的意境,看后使人悠然神往、余音绕梁。他经常对我说,在欣赏绘画时,要关注线条的音乐感,疏密、聚散、跳跃;呤听音乐时,要感受乐曲里的画面感,透叠、沉静、热烈等等。有时他像是一个老顽童,有着诗人般的浪漫情怀,更有着-颗年轻人般的快乐心态,轻松自如、幽默风趣、喜笑颜开,谈到兴奋时,也会放声高歌他那个时代的苏联歌曲,哼唱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他已经在艺术的世界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美术评论家鲁慕迅先生所说:“吴燃先生是用自己的艺术,去拥抱整个永恒的世界。”
吴燃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艺术成就,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理念,以及至善至美、提携后学的人格魅力,定会为中国美术界和理论界所追崇,也一定会在浩瀚的中国美术史上书写光辉灿烂的篇章。
后记:
吴燃先生逝世后,我一直都在想着写一篇纪念他老人家的文章,但是我总是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的相识至2020年这近五十年的师生情缘,虽然是相隔千里分多聚少,但是与先生的情感纽带一直牢牢地交织在一起。从先生版画艺术创作的盛年到老年的中国画变法,我都在如饥似渴、浅易默化地从他的艺术精神中汲取着食粮。无奈我生性愚笨、才疏学浅地只能从先生那学点皮毛。
这篇文章我认为最可贵之处,是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诉说着与先生之间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尽管是杯水车薪,但是我用心了,也了却我这三年的心愿。
2023年3月9号于耕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