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

坐落在大慈山脚下的肖峰艺术馆永久收藏和展出肖峰、宋韧先生的重要艺术作品,从而成为这对“时代之子”革命文艺的精神闪耀之地。_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

肖峰艺术馆外景“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展览海报

2025年4月9日下午,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之际,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的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式在肖峰艺术馆举行。

肖峰艺术馆鸟瞰 摄影:杨盛

坐落在大慈山脚下的肖峰艺术馆永久收藏和展出肖峰、宋韧先生的重要艺术作品,从而成为这对“时代之子”革命文艺的精神闪耀之地。两位先生的艺术人生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烽火,与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共和国革命艺术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与民族独立振兴、文化融合自强的漫漫长途的梳理和反省休戚相关。时代的目标一直是这对革命伉俪创作的源泉,他们坚持的是写真情的写实主义,用革命人的担当精神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将艺术创造涵融在时代革命的大潮之中。肖峰艺术馆让我们有机会面对他们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人生,从多方面较为深入地探寻两位先生的艺术生涯,把握他们为人民写照的基本价值和深远意义。

开幕式现场

诸迪、吕祖善、梁平波、张尉文、潘云鹤、何虎、叶荣宝、叶明、范庆瑜、钱晓芳、朱海闵、张建庭共同为肖峰艺术馆开馆剪彩 

肖峰家属代表肖戈向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提交肖峰宋韧作品捐赠目录,杭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向肖戈颁发捐赠证书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米哈伊洛夫斯基向肖峰先生赠予列宾美院建校260周年杰出贡献纪念奖章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许江提出,“携手同志同心,打造国美国标,创作人民艺术,奉献绘画人生。”这四句话是肖峰宋韧两位老师的写照,也是肖峰艺术馆的立馆宗旨。肖峰艺术馆自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向杭州提出意向算起,至今已历20年。肖、宋两位老师将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500余件捐献给国家,这些作品将永远留在这里,记录时代,展示风采,激励后人,凝聚艺心。

肖峰院长是国美历史上第十任院长。1983年上任后,他以特有的思想活力和改革锐意,带领一代名师打造了美院20世纪80、90年代的新气象。他以中国美院的旗帜为心,以时代担当为基,以创新性思考为纲,为美院新世界的发展奠定格局和基础,为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美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国美发展的时代先驱和缔造者。他把握改革、发展的主线,让学校的动脉与国家、与时代的大动脉同频共振。他提出“中国美术学院”的新校名,并促成国字号校名更换成功,不仅赓续了老国立艺术院和国立艺专的文脉,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振了学校的使命精神,更把学院的学术使命提到全国性影响与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变革高度之上。国美后来所有的发展中,处处都有肖院长的布局和他创新性的战略思考,他秉持敢为人先的实验性推进学院的学科布局,不仅打造了世纪之交美院教学的新格局,而且深深地塑造了后来者的治校和变革的胸怀,铸造了国美后来突破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许江认为,肖峰和宋韧都是充满激情的师者,又是卓越的艺术家。肖峰的澎湃激情与宋韧的持重刚毅形成性格对照,他们在创作上共同砥砺前行,在性情素味上的互补展示了同志同心的磅礴之力。早年肖峰留苏,展示了其独特才华,以华美的色彩树立卓越的形象。肖峰与宋韧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画作,大都与他们的革命经历和记忆相关,存持着从革命烽火中熏陶而来的文化视野和浓浓的艺术情怀,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战士的激情与胸怀,他们将笔头对准革命领袖和革命人民,为他们写照、树魂。他们身上总是蕴涵着一种师者加老八路的温文和侠意,慈怀善意,乐于助人,对待生活总有一种特殊的炽热与感动人心的乐观和宽容。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讲话

范迪安向肖峰与宋韧两位先生致以崇高敬意。他表示,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与时代同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集美术创作、教育、组织管理于一身的老艺术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肖峰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少年时代投身革命,从新四军战士走上文艺战线,他始终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文化理想和澎拜的文化热忱,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深邃的历史思考与人文关怀。宋韧也在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文艺,他们同心同道,真诚为艺,坚持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创作了大批作品,以炽热的情感再现革命历史,他们的油画《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拂晓》等代表作品已成为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经典。肖峰在留学时期,深研西方油画技巧和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同时具有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自觉,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法有机融合‌,在崇高美学中展现出清新抒情的诗意,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体现出中国油画的文化风范。

作为美术界卓有影响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事业领导者,肖峰执掌中国美术学院十三载,始终倡导“学术民主、开放包容”的治学理念,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倾注心血,培养了大批艺术中坚力量,以开新路、构新局的胆魄推动整个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多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艺术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期待肖峰艺术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促进艺术交流,激发创作活力,为培育更多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精品力作提供平台‌,进一步激发公众对艺术传承的思考,发挥社会美育功能,为青年艺术家树立守正创新的典范‌。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

金一斌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对肖峰艺术馆在西湖之畔正式开馆、“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同期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所有支持艺术馆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感谢。他认为,这是对两位艺术家的崇高礼赞,也是杭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

97年前,蔡元培先生于杭州创办国立艺专,立下“以美育代宗教”的宏愿;42年前,肖峰先生执掌中国美术学院,以革命者的担当推动艺术与时代融合。在任期间,他开拓进取,引领学院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始终坚持“直面时代、扎根人民”的理念,为中国美术教育注入活力。肖峰艺术馆的落成,既是对其艺术人生的永恒纪念,也为杭州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杭州市将艺术馆纳入市管事业单位,让艺术珍品滋养大众,值得赞誉。肖峰先生捐赠500余件毕生心血之作,践行了“艺术为民”的初心。本次展览精选80余件经典,如《拂晓》《创业年代》等,构成一部跨越烽火岁月与改革年代的视觉史诗,与西湖山水交相辉映,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

作为美术教育阵地,中国美术学院将从三方面全力支持艺术馆发展——深化学术研究,挖掘肖峰艺术的时代价值;打造育人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真迹中感悟“为艺术战”的精神;推动文化传播,助力杭州建设“东方艺术之都”,携手将肖峰艺术馆打造成杭州的文化之光,照亮未来艺术之路。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主持开幕式

余旭红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向艺术馆的落成开放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中国美术学院事业发展的老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余旭红指出,肖峰先生是一位从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一位兢兢业业为祖国培养美术人才的教育家、一位为新中国美术发展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肖峰先生为学校事业的继往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宋韧先生的艺术创作以‌中西合璧的独特语言‌和‌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闻名,作品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艺术的哲思。当走进展览现场,阅读肖峰、宋韧先生的艺术作品和生涯,观者将沉浸于大气磅礴的时代气息,感动于生动细节的人性描绘,从而共鸣于展览标题——“时代之子”。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米哈伊洛夫斯基致辞

西蒙·米哈伊洛夫斯基回顾了过往的中俄艺术交流,同时表达了对未来更多合作的期待。他感叹,肖峰艺术馆设计极为精妙,简洁的灰色墙面,以朴实无华的风格将艺术作品衬托得更加夺目,让作品能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他回忆肖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列宾美院求学期间对艺术创作的信念坚定,指出大自然是肖峰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虽然时间流逝,但肖峰的艺术作品保存了那个年代美好的一切。艺术多元且无边界,不应被定义,在艺术领域应倡导和谐共生。他相信肖峰艺术馆的开馆,将为艺术交流搭建新桥梁,有力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孙国方致辞

孙国方表示,杭州西湖是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这片潋滟美景不仅是自然造化的山水杰作,也是一部流淌千年的艺术长卷。千百年来,西湖以亘古的诗意哺育艺术,艺术则以独特的笔触重塑西湖。自千百年前的白居易、苏轼、张岱起,艺术的基因深植于西湖的山脉水波之中。蔡元培先生择址西子湖畔,创立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使文化艺术与山水共生共长。

肖峰艺术馆的落成,为杭州西湖这幅千年艺术长卷增添了新的注脚,这是艺术和西湖又一次的双向奔赴。众多经典油画,与西湖山水一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用历史的沉淀与新时代的创新,浸润着西湖独特的文化,滋养着当代的艺术家,延续着杭州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

杭州市原市委书记王国平同志、浙江省委原常委、省军区原党委书记、政委马以芝将军专程发来贺电。

1946年,新安旅行团成员于淮阴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二人为肖峰。

以文艺为武器,烽火丹青的革命人生

革命艺术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奏响着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以肖峰和宋韧为代表的杰出革命艺术家,将革命人生与艺术生涯紧密相连,将自己的艺术创造融入时代革命的洪流之中。

1957年的同学合影。左起:肖峰、林岗、全山石、谭永泰、晨鹏、伍必端。(罗工柳拍摄)

肖峰和宋韧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成长于革命和战争的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肖峰是著名抗战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的小战士。宋韧也从小在抗日革命根据地长大,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的宣传工作。肖峰青少年投身革命,以文艺为武器,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历经艰险;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岁月后,来到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之后又被选派至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此间创作了一批蕴含悠长诗意,乐观而不失深沉的代表性作品,后与宋韧结缘,相依相伴,历经风雨,共渡磨难,共同创作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他们将革命与艺术的内涵推向了更为饱满而典型的境界,深刻彰显了革命志向与艺术理想相互融合的人生意义。

1959年,肖峰、宋韧结婚前合影

他们在“硝烟下的学校”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更是肖峰一直践行的信仰——“艺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生活和传统是艺术成长的土壤和空气”。早年的战斗和学习经历造就了他们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是他们少年时代革命足迹的形象记载,也是他们艺术激情的由衷展现。正如肖峰自白:“我深信艺术不仅是个体的表达,更是国家民族共振的桥梁。我的作品从未脱离过时代的轨迹,他们既是个人感情的寄托,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回应。”

1999年,肖峰、宋韧夫妇在维也纳

肖峰与宋韧的革命艺术生涯流淌过80载春秋,恰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互为回响。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式上,93岁高龄的肖峰先生捐赠了他与宋韧80年艺术生涯的核心作品共503件,涵盖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创作全貌。这批凝结毕生心血的艺术珍品,既是对他们个人创作脉络的完整梳理,更以赤子之心诠释艺术家的文化使命,为现当代艺术研究提供珍贵范本,彰显深厚热忱的家国情怀与不忘初心的时代感召。许江对展览慷慨祝词:“携手同心同志,打造国美国标,创作人民艺术,奉献绘画人生。”

1977年,肖峰在延安饭店作画

国美发展的先驱与缔造者

肖峰与宋韧的艺术生涯,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史紧密交织。

2024年10月24日,肖峰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提到:“肖峰先生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其代表作如《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他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肖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仅是一位追求高远理想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美术人才的教育家。他曾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发展,为中国艺术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肖峰以特有的思想活力和改革锐意,带领美院打开20世纪90年代的新气象;他将艺术教育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学院的革新,为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授牌仪式

肖峰院长跨时代、创新性的战略思考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入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中。1983年至1996年,在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13年期间,肖峰以开拓者的胆识以及出色的组织与领导才能,始终把学校的改革发展、开拓创新放在工作的首位。他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强调教学要严谨创作不妨多元化,他的宽容与民主为20世纪90年代美院自由的创造思想和开放的学术空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他促成美院国字号校名的更换,在教学、人才引进、艺术创作、国际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领导学校展开突破性的拓展。在国美后来的发展中,处处都有肖院长的布局,都有他跨时代的、创新性的战略思考。正是肖峰院长一系列旗帜鲜明的治校方针,使美院紧紧把握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新的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美术学院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为世纪美院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美术学院跻身于世界优秀美术院校的行列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肖峰艺术馆外景

展览现场

时代之子,青春岁月与时代洪流

艺术同国家同呼吸,才能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肖峰

“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分为“旅苏菁华——肖峰留苏作品”“激情赋彩——肖峰归国作品”“同志同心——肖峰、宋韧合作作品”“韧心写照——宋韧作品”四个篇章,呈现肖峰与宋韧笔下的历史现场、人民生活与祖国河山,通过色彩和线条凝聚时代的精神,传递民族的坚韧与力量,迸发出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时代最强音。

展览现场

在这座凝练传统与当代的艺术新坐标,肖峰艺术馆以系统性典藏、研究与展示肖峰宋韧的毕生创作为核心使命,深度梳理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脉络。艺术馆由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张轲设计,历时十一载精心营造。西子之畔,湖山静美,这座建筑如雕塑般凝练,如诗性般壮美,张轲以解构主义手法诠释“混凝土桥”意象,通过悬浮式悬挑结构与沉浸式观展动线,重构传统空间美学。艺术馆以“桥”为建筑母题的设计语言,恰如其分地隐喻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本质——他们从战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精神旅程,正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桥梁,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空间中相得益彰,自然与人文的诗意表达形成视觉共振。

展览现场

肖峰艺术馆的建立,不仅是对两位艺术家的致敬,更构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场域。在这里,我们看到个体的艺术足迹,更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文化崛起。这座建筑本身亦成为解读肖峰宋韧艺术思想的立体超文本,其空间叙事与展览内容共同构建起“革命传统—学院传承—当代传薪”的三重叙事逻辑,使艺术馆不仅成为作品的容器,更升华为两位“时代之子”艺术精神的物化象征。

展览现场

从战地宣传员到文艺战士,从现实主义巨擘到教育改革的掌舵者,肖峰与宋韧用艺术人生诠释了“为时代塑像,与人民同行”的信仰。他们从战火中走来,将个人的艺术追求深深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们与时代同行、与革命同路,用画笔描绘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这个展览是对他们数十年来为国家、为民族艺术发展所倾注心血的深情礼赞。

肖峰与宋韧是时代的孩子,其艺术生涯彰显了时代的特性,呈现了时代之子的真实和真诚的力量,更是代表了为中国美术事业默默奉献的那一代人,他们的人生同时与革命和艺术交汇,并将彼时的革命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血液中,凝聚成了特殊的中国革命美术。

展览现场

个体与时代洪流激荡淬炼的青春岁月与燃烧的激情与使命,将在肖峰艺术馆中绽放艺术之花,至臻,永恒。

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

部分展览作品:

《拂晓》肖峰、宋韧 350×180cm布面油画 1979年

《白求恩》肖峰、宋韧 134×156cm布面油画 1974年

《小八路》宋韧 80×116cm布面油画 1979年

《芦苇丛中任我行》肖峰 110×186.5cm布面油画 1968年

《树荫下》肖峰 70×52cm布面油画 1958年

《娃娜大婶》肖峰 89.5×115.5cm布面油画 1957年

《原上草》宋韧 60cm×50cm布面油画 1996年

《半身像之四》肖峰 40×58cm纸上素描 1958年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