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承载着六朝古都深厚底蕴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学遗产。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了曹雪芹、吴敬梓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不朽之作《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影响深远。历史上,南京作为文学创作与交流的中心,文人雅士常在此雅集,留下了夫子庙、乌衣巷等众多与文学息息相关的古迹,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时至今日,南京依然保持着文学创作的重镇地位,拥有众多文学刊物和才华横溢的作家,不断续写着文学的辉煌篇章。2019年,南京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的称号,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悠久文学传统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文学发展的殷切期待。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依托想象与虚构,通过叙事、描写等艺术手法传递情感与思想。纪录片则以影像、声音等视听语言为核心,注重真实性与客观性。尽管两者在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上各具特色,但它们在主题探索与叙事策略上相互借鉴,共同拓展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近年来,优秀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制作水准、传播方式等方面持续创新,吸引了日益广泛的观众群体,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制作人、编剧、媒体人、策划人及儿童文学作家——赵亦伟先生。他的纪录片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见长,在拍摄技法上更是独具匠心,尤其擅长将南京本土的文学底蕴与商业传统元素融入创作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赵亦伟先生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现任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特聘教师,并担任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理事及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自2004年起,赵先生在江苏电视台担任后期编辑、导演和制片人,尤其在体育评述类节目中表现出色,制作了多档高收视率的节目。此后,他创立并担任南京梦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专注于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尤其擅长文化类内容的创作。赵先生执导的104集大型文旅纪录片《古色古香中国味》在广东卫视和天津卫视首播,并在湖北科教频道及台湾省的电视台播出。该纪录片通过歌曲、故事、美食等多种元素,生动展现了中国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深受对传统文化和旅游感兴趣的观众喜爱。
赵亦伟先生在采访伊始便难掩内心的喜悦之情,他感慨道:“今年恰逢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称号七周年。如今,除了秦淮河上依旧川流不息的游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有了更多具象的方式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学韵味。紫金山巍峨依旧,秦淮河静静流淌,梧桐树荫蔽街巷,金陵城文脉绵长。在这座城市里,我们见证着文学的流动,感受着城市的焕新,更触摸到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作为导演,赵亦伟选择用镜头书写文脉,以光影编织文学梦想。他执导的纪录片《他们在南京写作》聚焦苏童、叶兆言、韩东、毕飞宇等八位在南京生活创作的著名作家,通过他们对南京的深情描述、在南京写作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其作品中“南京篇章”的深情吟诵,生动展现了南京作为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深刻诠释了这座城市为何能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创作。该片不仅凸显了南京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独特地位,更提升了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有力推动了南京文化的对外传播。
赵导详细阐述了文学纪录片的多元化拍摄手法。在创作过程中,他带领制作团队创新性地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深度访谈挖掘作家心路历程,运用实地拍摄还原创作场景,借助情景再现重现历史时刻,配合文本朗读传递文学精髓,结合视觉音效营造沉浸氛围,采用动画特效增强艺术表现力,运用多线叙事丰富故事层次,融入互动参与提升观众体验,整合文献档案确保历史真实,并通过主题象征深化作品内涵。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创作手法,生动展现了众多作家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与精神世界。
该纪录片在文化传播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效推动了文学作品的普及与传播,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思考与讨论,彰显了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南京写作》凭借其卓越的艺术品质与文化价值,在第十一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上荣获“优秀纪录片奖”。作为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影节之一,温哥华华语电影节始终致力于搭建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在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促进跨文化对话、培育电影新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赵亦伟先生在这部纪录片中创新性地采用了“无旁白”的艺术表达手法,通过精心编排作家们的“只言片语”,深刻揭示了南京荣膺世界文学之都的内在底蕴,同时也让观众透过作家的独特视角,真切感受到南京深厚的文脉气息。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赵亦伟先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南京作家的创作历程与生活点滴,让观众深入了解文学创作的全过程,进而唤起社会对当代文学的关注与思考。”这部纪录片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完整记录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与思想脉络,更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先后斩获第三届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并成功入围“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中外短视频大赛复赛。影片上映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观众们对南京独特的文学氛围和作家们的创作精神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赵亦伟先生认为,纪录片拍摄不仅是记录和保存南京文化与文学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播和推广南京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真实生动的影像呈现,纪录片能够打破人们对南京的固有认知,全面展现其多元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资深纪录片导演,赵亦伟先生兼具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叙事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他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将前沿技术巧妙融入创作中,同时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和观众兴趣。凭借这些专业素养,他成功打造了多部脍炙人口的纪录片佳作,其中包括展现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系列纪录片《古色古香中国味》、记录江苏地方戏曲艺术的系列纪录片、以及《匠心营造》、《守住时光的古镇》、《宫殿的独白》、《青奥的态度》、《球一道》、《真豪杰 亦英雄》等系列微纪录片,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也为南京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亦伟先生在访谈中强调,文学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通过系统性的记录、深度解读、创新性视觉呈现以及跨时空的对话交流,已然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完整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赋予其在现代社会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其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能够生动展现南京作为“文学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对提升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撰稿人:展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