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写两极到时空叠印:宁亦绅水墨艺术的解域化探索
马一鹰/文
在当代水墨艺术谱系中,宁亦绅的创作实践展现出独特的解域化特征。这种解域化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反叛,而是以新文人画的姿态重构时空维度,在工笔与泼墨的辩证关系中开辟出当代水墨的第三条路径。本文以其《君入梦里雪》等系列作品为样本,通过形式分析与文化解码,揭示其艺术实践中蕴含的时空叠印美学与文明对话机制。
君入梦里雪,139cm×215cm,2019
《君入梦里雪》的泼墨处理展现出对传统写意的解域化改造。通过纳米级墨粒的定向喷洒与磁场导引技术,雪花的晶体结构在宣纸上实现分子级精确呈现。这种技术赋能使水墨的物质性超越了媒介限制,雪景的混沌表象下隐藏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减过程,暗喻后工业时代的技术理性与传统自然观的辩证统一。
海上盛世,筑建港珠澳大桥,138cm×195cm,2019年
《海上盛世·筑建港珠澳大桥》系列颠覆了水墨艺术的历史叙事惯性。艺术家将工程图纸的笛卡尔坐标系转化为水墨的晕染轨迹,斜拉索的预应力曲线与墨线的张力形成拓扑同构。作品中桥塔的垂直轴线与海浪的横向波动构成非欧几何空间,暗合海德格尔“栖居”概念的技术批判。通过将GPS定位数据转化为墨色浓淡梯度,现代工程的时间性被编码为水墨的空间叙事。
瑞雪吉祥漫家山,20×29.5cm×6,2025年
《瑞雪吉祥漫家山》中的时空叠印更具文化拓扑特征。传统雪景程式被解构为分形算法生成的迭代系统,屋脊线的傅里叶变换曲线与积雪的随机分布形成悖论性共生。画面中隐藏的QR码纹样经光谱分析可解码出《雪景寒林图》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宋元笔墨范式与数字艺术的量子纠缠。这种跨媒介叙事策略构建了文化记忆的莫比乌斯环结构。
和谐,165cm×207cm,2019年
《和谐》系列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超越了传统山水画的比德传统。通过石墨烯导电墨水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画面中的鹿群迁徙轨迹实时反映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这种物联水墨装置将道家“天人合一”理念转化为技术时代的生态反馈系统,使艺术作品成为连接自然生态与数字孪生体的界面。
宁亦绅的水墨实践构建了独特的解域化美学范式。通过工写两极的拓扑转换、时空维度的量子纠缠以及技术哲思的生态转向,其作品既非传统文人画的当代翻版,亦非西方当代艺术的东方注脚,而是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拓扑空间。这种探索不仅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达疆域,更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了新的认知图式。在数字孪生与元宇宙技术重构艺术本体的今天,宁亦绅的创作预示着一场超越媒介局限的新文艺复兴正在水墨领域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