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行 至纯至简——萧可佳、刘兰峰双个展于 798桥艺术空间开幕

“甲子可佳——萧可佳作品展”与“纯至——刘兰峰作品展”双展合璧,共同亮相798桥艺术空间。萧可佳的书法作品突破传统体例程制,在笔墨间走向抽象简约,却不失饱满的情绪和表达的张力;刘兰峰的绘画作品化繁为简,几经探索后回归纸本原初的质感,在朦胧而似有还无的痕迹中渗透着耐人寻味的敏感和感触。_书画同行 至纯至简——萧可佳、刘兰峰双个展于 798桥艺术空间开幕

策展人王春辰于展览开幕现场致辞

2023年五一佳节期间,“甲子可佳——萧可佳作品展”与“纯至——刘兰峰作品展”双展合璧,共同亮相798桥艺术空间。萧可佳的书法作品突破传统体例程制,在笔墨间走向抽象简约,却不失饱满的情绪和表达的张力;刘兰峰的绘画作品化繁为简,几经探索后回归纸本原初的质感,在朦胧而似有还无的痕迹中渗透着耐人寻味的敏感和感触。正如展览策展人王春辰教授所言:“人生要的是一种纯至和真诚。细品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虽然表现形式各具个人特色,但都呈现出大道至简的视觉感受和内在张力,引人驻足、思考和共鸣,这正是此次双个展二者呼应的和弦之处。”

双个展展览海报

萧可佳1963年出生于北京,出身世家的她9岁便开始学习书法,70年代曾以“书法神童”,“少年书法家”而闻名。80年代赴海外留学并从此旅居各国,自90年代起她开始将传统书法与当代美学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独具个人风格的现代艺术草书。展览主题“甲子可佳”,字面来看是萧可佳在自己60岁本历年举办了这场展览。但再读还有另一层含义,“可佳,可以佳,可以更好”,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兮,若求索不止,60岁则成为艺术家的又一个起点,通往另一层佳境。

萧可佳个展部分嘉宾合影

此次萧可佳个展集中呈现了30余幅艺术家近三年创作的新作。都说字如其人,乍一看这些作品个个气势磅礴、充满张力,一时间竟很难相信是眼前这位纤细精致、温润内敛的女子所为。而细品读之,似乎又不难找到答案:张力之大,首先在于根基之稳——可佳老师自幼研习书法,对笔墨深厚而熟谙的掌控力已然炉火纯青,只有这样的沉淀才能爆发出如此的创作能量。再谈气势,她的作品如同一曲高昂激荡的旋律,启程转折间情绪丰沛饱满,这便是艺术家超脱传统体例而实现自我外放的艺术造诣,她在作品中放飞自我,并终得自在。

艺术家萧可佳开幕致辞

著名艺术家张郎郎致辞

正如著名艺术家张郎郎所言:“很多人都在探索书法的创新之路,但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无关痛痒,始终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萧可佳却是一个全新的突破,她探索出了书法的新的概念。如果说别人的创新只是对自我的一种完善,那么可佳的创新则是不断突破和否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质变,只有这样的’忘乎所以’和真诚与热爱,才能实现自我人格的释放和写照,呈现出灵魂的再现。”

萧可佳作品

萧可佳作品

萧可佳作品细节

的确,萧可佳的作品甚至远大于“书法”的概念,这是一种可观、可读、可感的“书写”。她同样也模糊了书法与绘画的边界,画中有字,字中有画,实现了字与形、形与意的有机统一:乍看,是一幅墨飞笔舞的抽象画;细辩,竟是功力深厚的草书笔墨。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之外,作品涵义还要禁得起推敲、回味。

展览现场

谈及多年来旅居海外的经历,萧可佳说到,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书法的国际性传播和转译。“书法的语义是文字,读懂它便需要语言文字的翻译。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可能呢?如果将书法的形态抽象化,在艺术和视觉语言的层面进行对话,从而实现视觉的演绎,是否就能突破语言文字本身的桎梏了呢?”的确,萧可佳的探索将传统书法解构并重塑,保留了东方笔墨气韵的同时,又兼具现代艺术的超脱和抽象性,从而实现了艺术和美学上语义的融合。是书法,又是画,似有形,却意于无形之中——萧可佳之道,是将书法视为无图的画、无言的书,亦或无形之舞,使汉字书写通过笔墨进入到一种纯艺术的境界,并令作品产生了一种近似抽象画的观感,仿佛一曲磅礴的韵律,延展了其可释读性。

展览现场

“可佳和她的朋友们”展厅一隅

值得一提的是,“甲子可佳”作为萧可佳的个展,却还设立了一个特别单元,邀请了一众与可佳同辈的艺术家,如画家张郎郎、诗人北岛、音乐家刘索拉、媒体人崔永元等,联合展示了各自的跨界艺术作品。这些正逢或者已经跨过人生甲子年的艺术家们,也与可佳一样,通过不间断的勤奋的创作,试图迈向艺术的另一番佳境。

艺术家刘兰峰个展致辞

“纯至——刘兰峰作品展”集中展示了三十余幅艺术家在过去三年的阶段性创作,该系列是艺术家经过具象绘画、抽象表现绘画后对于纯粹绘画的一种回归和实践。在此前经历过油画、舞美设计和插画创作等多种探索后,刘兰峰选择纸本炭笔这一看似最原初的呈现方式,避免复杂的材料和艰涩的观念,尝试剥离既有的形式与材料的枷锁,探寻绘画原本的自由。

刘兰峰个展空间

正如策展人王春辰教授在展览前言中所述:今天对绘画的认识、态度特别能反映出每个人的艺术认知差异和审美的区隔。美术史的绘画死亡讲的是一种艺术模型的分析,自有其推理的合理性,但它并不是指向具体的绘画实践的终结,相反是提示给我们绘画可以回到本源,也可以作为工具进行思想表述,还可以作为动态的观念的显现。

刘兰峰作品

而刘兰峰是获得这种自由的一个艺术家。他从四川美院油画系毕业到北京,已经二十多年,一直专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且极其低调,鲜少宣传,此次展览也是刘兰峰的首个个人作品展。他尝试各种形式,也玩过材料,最终刘兰峰回到了画画的最初,用素描纸和碳笔本,这些开始学画的用品或起稿的工具在粗燥的纸面上摩擦着、勾勒着、涂抹着,而画家仿佛婴孩初生,涕泣着、哭喊着,要让生命的意志生长、生长,要的就是他的碳粉绘画生长自己的生命,不屈不挠,练出自己的筋骨,脱胎出自己的语言特质。 

刘兰峰作品

刘兰峰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经常被忽视的瞬间,这些图像并非具象的实物,却以光影的形态跃然纸上,看上去那么熟悉而有触动感。《瞬间》 《一刻》 《中午》 《记忆》 《片段》 《光》 《影》……这些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朦胧模糊的观感,如同斑驳的午后斜阳,路灯下的投影,楼宇之间的光影……光怪陆离,却又如影随形。刘兰峰极其敏锐的捕捉着这些生活中朴素的瞬间,将时间凝固或者延展,并找到那么一个切口,注入细腻的感受。“一花一世界”,所有的这些在艺术家眼中都如此生动,也深深的触及观众为此驻足。

观众驻足刘兰峰作品前

“不同于油画需要冗长的工作历程,炭笔作为做草图时才选取的一种绘画方式更易化繁为简,它的效果更直接、更淳朴,虽然局限性较大,但在克服局限性或者顺应它的时候是否反倒能挖掘出一些有趣的东西呢?抛却了油画的技巧、笔触、颜色等叠加的修饰与渲染,炭笔和纸本让人回归到画面更单纯、古拙的感受上来。”刘兰峰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正因为这种局限性,反倒可以激发你发现其材质的特性,甚至可能会在克服它的过程中试图超越它,那尝试出的一点点就足够了。这一创作中,少了很多喧宾夺主的东西,就更专注在自己思考的问题上,不会被其他技巧所干扰或稀释自己的艺术感受——用最简单的东西去对抗或呈现最复杂的内心波澜。”

 《光2》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铅笔 65.8x50.4cm 2020年

 《影2》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铅笔 71x92cm 2022年

细品刘兰峰的作品,远看有强烈的镜头感,近观则会为那种笔纸间细微的颗粒感触动。艺术家会特意用手调整最终的创作,对碳粉或炭条的痕迹进行再次加工和调整,“手和纸张的触感很直接,甚至闭眼都能感觉到那种颗粒感。这也是这种痕迹的抓人之处。”艺术家谈及创作时介绍到。

 《早晨》作品材料: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铅笔 106.5x106.5cm 2022年

当与纸张的粗粒一次次对话、碾磨和叠加后,它所承载的是情感和光阴的复合。这样的“痕迹美学”,既在画面中留下了独特的质感,又将艺术家的行动融入其中,更以此锁住了时间——在痕迹的过程中,朦胧和模糊本身恰恰也是刘兰峰个人创作中具体和准确的选择,在似有非有的不确定性中,形成内心的外化,反倒晕染出广阔的思绪和磅礴情感,像无形的风、流动的影、平静却绵延无尽的流水……最终抵达简达与纯粹。

据悉,此次双个展将展出至6月3日。(文/付朗,视频/王尔晴)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