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觉厉――只求猎奇
一些展览光看展览名就让人“不明觉厉”“半土半洋”,或许让中文系的研究者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展览更是一场大型“猎奇”现场,“美”“功力深厚”这种传统艺术的评价体系在这里是没用的,“爱”与“和平”这种人类共有的美好思考在这里也显得不合时宜。宣传到位,装饰炫目,展陈下本,但是作品好像不再需要精良的做工,只需要“艺术家”灵光一闪的“有感而发”,你要是没捕捉到那“一闪”,看再久也不会懂这件作品表达了什么――就像驯老虎钻火圈,决定性一跳的时候你打了个喷嚏,一闭眼,只听得周围人的惊叹,自己却错过了整场演出的精华,你也不知大家看到什么而大惊小怪。抑或是有不可思议的新奇,好像马戏表演看到三条腿的矮人,直立走路的熊,骗过眼睛的魔术,插科打诨的小丑……总之,或许好玩是好玩,但跟“艺术”不知有什么关系。
羊头狗肉――擦边球打噱头
一些展览打着名家、大师的旗号,一旦买票进入展览,就会发现其中作品寥寥,更有甚者,没有一件称得上艺术作品,更没有艺术家或相关机构的官方授权,打着版权法律法规的擦边球。
这些展览充斥着劣质的光影展示、互动体验――通常的方式是大型喷绘背景、巨屏幻灯投影、多面镜子和灯光组成的镜屋,后人致敬之作或是跟着动作产生互动的新媒体已属高投入的“良心”呈现。
展出方的目的也很明确,这些环境通常可以拍出效果不错的照片,让观众以“与大师亲密接触”的名义发发社交媒体,满足一部分观众打卡签到的虚荣心理,也无形为展览做了宣传。
普大喜奔――巡游圈钱
优质的艺术展览进行巡回展示,让各地民众可以享受相同或相近的艺术资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综合了前诉情况的商业展览,却往往是当下巡展的主力军――它们有强大的商业赞助,充斥于各大商业空间,卖着高昂的门票,披着华丽的外衣。还有的展览或艺术家,拉着团队四处开花,一招鲜老三样,与其说是“巡回展览”,不如说“巡回演出”更为合适。大篷车、灯光、音响,一切就位,开启一场亦真亦幻的体验。你嗨了,拍照了,以为自己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却刚好掉进了商人的陷阱――而这一切与艺术无关。
我们应当警惕当下艺术展览的“马戏团”倾向――这样的展览来钱快,好好做展览的策展团队被打击了;这样的展览受关注,好好做作品的艺术家被冷落了;这样的展览把观众“骗”多了,观众就不再会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展览小朋友看得多了,以为这就是好艺术……艺术的创造力呢?追求呢?
艺术需要养,展览需要养,审美需要养,严肃的、有趣的、可爱的、思考的、有品位的、批判性的……都可以是艺术,但“艺术”绝不是飘在空中招揽生意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