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盛娥 家族名片>>>
伟贺慕·马易尔(1878-1935)
丹麦马易尔家族与中国的关系十分深厚。伟贺慕·马易尔(Vihelm Meyer,1878-1935)1902年来到中国,于1909年和夫人吉斯腾·白慕申(Kirsten Bramsen,1804-1934)在上海成婚。马易尔夫妇钟情于中国古玩,家里和办公室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中国古董家具。将近一个世纪后,马易尔的外孙白慕申1991年再次来到中国,访寻外祖父昔日在华生活点滴后出版《马易尔—一个丹麦实业家在中国》一书。2013年春,马易尔家族旧藏的“天下第一大柜”在北京保利成功拍卖,创造了9315万元的世界纪录。 19世纪初,有不少欧洲人来到中国。伟贺慕·马易尔就是其中的一个。1902年,他来到上海,先后服务于丹麦宝隆洋行(East Asiatic Company)以及华俄道胜银行(Russo-Chinese Bank)。三年后,他就和另外两位丹麦友人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慎昌洋行(Andersen,Meyer & Co。),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丹麦公使阿勒费尔特·劳维格公爵(左三)1920年离开中国去波兰之前,在北京马易尔的家里住了几个月。图为公使和中国外交部的三位官员一起
同时,伟贺慕擅长周旋于中国的各方政治势力之间,为自己和丹麦谋取最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1909年他便担任丹麦驻沪副领事等重要职务,晚年还任丹麦会社主席,并成立上海丹麦协会。一个世纪后,伟贺慕·马易尔夫妇曾在北京购入的“天下第一大柜”,又从丹麦回流到中国,并创下了世纪纪录。用中国家具布置生活空间 上海是伟贺慕入华的起点,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第二故乡,也是事业和婚姻展开的舞台。1909年他和吉斯腾·白慕申在上海举办婚礼,婚后便住在爱文义路的一栋别墅里。
马易尔与吉斯腾夫妻合影。在上海举行婚礼时在场的还有他的岳父
妻子吉斯腾倾心于中国艺术品,并用她的优雅品味影响着丈夫。在布置家居环境时,夫妇俩就经常光顾古董店,寻找珍美的中国艺术品。然后将它们巧妙组合、陈设在家居空间里。 丹麦王储腓德烈访问上海时,曾到马易尔夫妇上海家中做客,一位侍从官有记载: “那是一座别墅,里面收藏了许多有趣的艺术品和珍稀的东西。地上铺的是很值钱的地毯,墙上有精致的锦缎蒙着,挂着画。最珍稀的东西在男主人的屋子里,那是一副有好多扇的屏风,屏风的面是用许多古瓷片镶嵌成的——一件中国和欧洲博物馆都求之不得的艺术品……” 1915年,因华北商务需要,马易尔夫妇北上,在北京紧靠紫禁城的大阮府胡同租下一座原清代四合院。这座宅子为三进院,一进院有门房和马厩。二进院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正房三间前出廊,抄手游廊连接各房。第三进院是花园,南房与二进院正房勾连,除附属群房和假山之外还有一座戏台。这座四合院曾出租给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作为丹麦电报员的住所,是当时丹麦人在北京的一个固定据点,被称为“丹麦展览馆”。据考证,此宅院前身为正蓝旗觉罗学堂。
欧洲经典的“西番莲”纹为主要雕饰纹样,随龙形蜿蜒缠枝而上
马易尔夫妇十分喜欢这座宅院,把它翻修后作为他们在北京的居所,并从上海运来了低靠背的长椅和高级印花布蒙面的沙发,以及瓷器、玻璃器和餐具等等,同时又添置了新购入的家具及其它艺术品。 马易尔夫妇的友人敏娜·布莱克曾在回忆录中有描述这里的环境: “我们穿过一个院子,在右边我们可以看到花园里的树和一个很大的水池,水池里养着金鱼……接着我们来到一扇大门,大门通过大厅。大厅很大,正前面是一面大镜子,镶在漂亮的雕花框子里——镜子有很大很美的框子。我们走进去的那间大起坐间里面布置着帝王家具,上面有黄缎子蒙着,那种特别的黄色,我们一直说是皇宫用的。屋子的最里面是一张休息时躺卧的深榻,完全被漂亮的绣花黄缎子蒙着。” 马易尔夫妇的两处住宅都具有展示和居住功能,成为客户、学者及社会名流的聚会场所。 买下天下第一大柜 马易尔夫妇居住在北京期间,对中国古代文物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北京的收藏渠道也更为广泛。他们比在上海更频繁地光顾古董店,买的东西也更多了。 非常幸运的是,马易尔夫妇遇上了收藏宫廷家具最好的机会,正好赶上了逊清室内务府不定期举办的内部拍卖。但马易尔夫妇并不是照单全收,对收藏品的选购始终坚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满足家庭日常陈设的需求。“天下第一大柜”也是如此。 “天下第一大柜”,即“清乾隆 紫檀高浮雕九龙西番莲纹顶箱式大四件柜”,为标准顶箱立柜式大方角四件柜,为了便于把柜体严丝合缝的组装成功,榫头和大边处都刻有木工记号,这对大柜分别被标记为“天”柜和缩写成“士”的“地”柜,也称为“天地柜”。 此柜是标准的宫廷做法,最夺目之处是八扇门板与两面柜膛立墙均铲地高浮雕五爪云龙,共计九龙,明喻“九五之尊”,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另外又以欧洲经典的“西番莲”纹为主要雕饰纹样,随龙形蜿蜒缠枝而上,灵动自然。整体既以中国皇权象征之龙纹为主题,又辅以西方纹样的华丽多姿,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及艺术感染力
清乾隆 紫檀高浮雕九龙西番莲纹顶箱式大四件柜,因尺寸过大,室内很难布光,最后在自然光下完成主要照片的拍摄
按清代起居环境和宫廷陈设要求,此柜应摆放在正厅,分列左右,或收存衣冠,或贮藏珍玩,为清代宫廷起居之必备,是宫殿正厅的核心陈设。 此对柜子从紫禁城流落民间后,因体积硕大,搬运困难,非一般房舍能容纳,所以并不被人相中。而马易尔夫妇所居住的四合院,根据进深、开间和使用要求,刚好可以容纳下它。再加上他们更倾向于社会层次较高的、更为奢华的审美趣味,于是他们在1920年左右买下这对大柜,并作为家庭日常陈设使用。
“铲地”浮雕需要多倍工时,用心和用力必须一致,才能达到平如镜面的效果
天下第一大柜创造了9315万元的世界纪录 马易尔一家多年居住在上海、北京等中国城市。和许多巨商家庭情形一样,他们开枝散叶,儿女成行。1935年伟贺慕在上海逝世,妻子吉斯腾和四个女儿将他们毕生收藏的上千件藏品进行整理,并动用家族的财力与社会资源将其运回丹麦。 吉斯腾回到丹麦三个月后病逝,部分中国古代艺术品也捐赠给丹麦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自1936年开始公开陈列展出,让西方世界能够欣赏到中国艺术的魅力。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国内战等客观原因,大量精美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流向西方。近年来马易尔夫妇的收藏品也陆续回流中国,出现在国内拍卖会上。 2012年北京保利秋拍预展重磅推出“天下第一柜”。经委托人同意,2013年这件大柜正式出现在北京保利拍卖古董珍玩宫廷夜场上。历史上社会动荡变迁,目前存世可供比对并见诸公私著录的紫檀四件柜数量极为稀少,超过3米高的紫檀大四件柜就更是凤毛麟角。这件大柜为马易尔夫妇旧藏,后又被丹麦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收藏,因而许多藏家对其青睐有加。
抽屉吊牌
拍卖过程中,从2800万元起拍,经过场内外藏家数十轮鏖战,最终以含佣金为9315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中国古董家具最高成交纪录,此纪录保存至今。 在19世纪初,马易尔夫妇就能认识到中国艺术品的重要性或者价值所在,把它们带到西方世界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让这些珍贵的中国艺术品避免了硝烟战火,在历史的夹缝中留存下来,我们今天才能再次看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堪称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