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能工巧匠未必是艺术家

  近日薛永年先生写了篇文章,叫《艺术家必须是能工巧匠》。文章的观点我基本赞同,而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先决条件之一也理所应当要具有工匠精神,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其实汉语里“能工巧匠”这个成语,指的..._王进玉:能工巧匠未必是艺术家

  近日薛永年先生写了篇文章,叫《艺术家必须是能工巧匠》。文章的观点我基本赞同,而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先决条件之一也理所应当要具有工匠精神,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其实汉语里“能工巧匠”这个成语,指的也正是那些工作上认真负责、工艺上技术高明的人。但倘若反过来说,就未必会成立了,能工巧匠一定是艺术家吗?当然不一定是。

  正如歌唱得好,未必是歌唱家,也可能只是个歌手;舞跳得好,未必是舞蹈家,也可能只是个舞者;戏演得好,也未必是表演家,也可能只是个演员。同样,你是能工或是巧匠,但你未必就是个艺术家,也可能只是个画工、画匠或者书工、书匠。因为一旦成“家”,除了歌技、舞技、演技、画技、书技之外,还必须讲求综合素养。也就是说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要具有能工巧匠般高超的技艺之外,还务必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修为、丰厚的学识、宽博的学养、相当的成就,以及对家庭、社会等的担当。所谓德艺双馨、德高望重之人才能胜任艺术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体现更多的已不再是所谓的身份、名誉之类,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大任意识、一种担当精神、一股榜样力量。否则艺术家的门槛就未免太低了一些,也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而当下的事实却又的确不容乐观。歌手、舞者、演员,这些在演艺圈是经常被使用的身份,也是众多歌手、舞者、演员自身认可和接受,至少是不讨厌的身份与角色。而至于画工、画匠、书工、书匠,却是很多写字作画之人极不情愿接受的称呼,总觉得不如画家、书法家听起来那么“高大上”。因此他们一上手,就多以“家”自居,也把自己果真当成了“家”,却不知离真正的“家”还差十万八千里,远远不够格。所以稍微用心你会发现,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要么是只认技,只把眼界和标准仅停留在技的层面,认为只要技高就是个艺术家,只要把画画好、把字写好就是艺术家;要么是拿起毛笔,随便写几笔画几下,就轻而易举盗取了“书画家”的称号,尤其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权利之人更是容易,被拍马屁拍成书画家的概率也就更大。拍马屁、捧臭脚的人当然是故意为之,其实另有目的,而被拍马屁的人却也乐在其中,没用多久竟也开始自负起来,信以为真了。

  的确,谁也不可否认当前艺术家的门槛已在日渐降低,甚至是零门槛,在这个标榜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年代,真正的艺术家却很难诞生,或很少诞生。正像人人都在呼唤大师,而大师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出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真正缺少对艺术本身的那份应有的尊重、敬畏与自知之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认识还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参与和理解,并没有做更深层面的解读和赋予。只一味地强调技,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以此来掩盖自身学识学养等方面的不足;而没有敬畏之心,任意轻视、把玩、戏弄,甚至亵渎、糟践艺术,并又试图借此来粉装自身门面、沽名钓誉,则更是可恶至极。也难怪,受了污染的土壤怎么可能会生长出无害食品,根儿上就已经出了问题,再如何修剪枝叶,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在现如今,尤其在书画界,成为艺术家俨然已不再是很难的事情,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弄上一顶艺术家的帽子戴戴,只要你有地位和身份,或是懂得如何经营、包装与炒作,只要你愿意,愿意坐轿,也就一定有人愿意为你抬轿,你就一定能够成为艺术家,甚至一不小心还能够成为名艺术家。因为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时代,也是一个是非、好坏、黑白等标准混乱、界限模糊,又整体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更是一个一切似乎皆有可能的时代,不信你试试看。(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