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人在报纸上掐架:究竟听谁的

  ◆ 林明杰  热心的读者发现,新民晚报艺术评论版上发表的文章时有相互“掐架”的,甚至一个版面上同时有观点相左的稿件。譬如,今天本版另两篇大作的作者我看观点就不太一样。上期版面上,刘旭光教授..._艺术评论人在报纸上掐架:究竟听谁的

  ◆ 林明杰  热心的读者发现,新民晚报艺术评论版上发表的文章时有相互“掐架”的,甚至一个版面上同时有观点相左的稿件。譬如,今天本版另两篇大作的作者我看观点就不太一样。上期版面上,刘旭光教授还“揪出”我去年的文章“鞭打”了一下。有读者就说了,那你到底要我听谁的?  如今的媒体,经常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譬如养生宜忌,一会儿说这吃了长寿,一会儿又说这吃了生癌,简直让本来活得太太平平的人们不得安生。所以说,这种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事儿,譬如政策、律法以及医药、食品、环卫等等标准之类,不可朝三暮四,要推敲成熟才推出,一旦推出则要相对稳定。然而,艺术恰恰相反。  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实验室,它不宜太老成持重。它不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所以不妨放开思维,放开胆量去探索,去讨论。包括艺术批评也是如此,它要求的不是批评者代表了正确,而是批评者激励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艺术评论氛围呢?我想起了一位年轻的网站创办者曾跟我说,他们公司里开会策划方案时,那些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员工常跟他吵得面红耳赤。他很喜欢这种氛围,只有这种自由平等的争吵,才会激发大家潜在的智慧,才有利于事业发展。  我想,至少在新民晚报艺术评论这个版面上,我们不妨这样自由平等地争论。我是所有作者和读者的侍者,你们更可以拍报纸上我的文章。  不同观点的争论,不是说一定要最终谁征服谁,而是辩论双方可以通过辩论检验各自的观点,完善了各自的论据,弥补了各自的漏洞。譬如刘旭光教授的批评文章,并没有改变我的观点,但我从他那里也认知到我原来的疏漏和误区,如果以后再阐述观点时或许会更完善些。因此,我们要感谢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左,肯“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写文章批评我们的人。  作为大众传媒,应该力求公正客观,但编者也会有个人好恶和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艺术是个兼容并蓄的大生态,即使我们不懂、不喜欢的艺术风格、形式和理念,也要让他们发出声音。当“当代艺术”如日中天时,我们不妨让批评家来戳戳它的软肋;而当它像过街老鼠时,我们要听听它的道理。同样,当经典艺术“横行霸道”时,我们不妨给它泼泼冷水;而当它门前冷落时,也不妨给它鼓鼓气。这样做,不是为了彰显批评的权利,而是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营造一种激发人们思考和艺术家“斗志”的氛围。  至于读者问“到底听谁的”,我说听您自己的。这样说不是“捣糨糊”,而是真诚的。您不能仅靠一篇文章、一个版面来了解艺术,您要自己去学习,通过了解艺术史,通过观赏实物,通过对比,通过人生的体验等来感悟。这样,您才不容易被误导,被忽悠;这样,您才会发现艺术的力量所在。  有些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害怕批评文章,而是害怕他们的上级领导拿着报纸上的批评文章来指责他们。这也是我比较顾虑的。在此给各位支一招,您如果赞同批评观点那当然好,如果您不赞同,你就拿着本期报纸给领导看,告诉他:艺术批评只是一家之言,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要写文章反驳之!如果您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版竭诚欢迎。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