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批评的批评 :艺术评论中的四患

   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尤以学者河清谈当代艺术和民营美术馆问题旗帜鲜明,引起业内广泛热议。这里想借由此事,议一议多年来存在于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 “四患”问题,即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博人眼球和..._对艺术批评的批评 :艺术评论中的四患

   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尤以学者河清谈当代艺术和民营美术馆问题旗帜鲜明,引起业内广泛热议。这里想借由此事,议一议多年来存在于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 “四患”问题,即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博人眼球和空洞浮夸。这“四患”游荡在展览、画册、书刊,以及大大小小的研讨会、演讲会上,不仅于审美无补,而且也 模糊了艺术批评和评论的意义。不辩不明、不吐不快。  首先说东拉西扯,这是指一些评论文章游离于评价对象、游离于要讨论的问题,作者行文随兴、东拉西扯,无视评介对象,偏离评论目标,丢失了评论的 基本功能。比如,最近就看到一篇谈水墨的文章,全文大约有60%的篇幅都在讲作者本人的想法,提及对象的文字不足三成。而就在这三成文字中,作者也是心不 在焉,没有对对象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无名之辈,评论对象也是很有名气的人。这样的言词松散、逻辑混乱的文章,出自“名家”之手,难道 是一种派头?  其次是生搬硬套,一些文章作者喜欢用晦涩的外来理论或模糊的古代术语评介对象。比如,现在讲到国外就不免提一些史学家或美学家的片言片语;讲到 古今就不免谈“禅”说“道”。一些言论有时不仅非常牵强,甚至榫不对卯,除了自娱自乐,没什么批评作用。按理说,运用既有理论分析评价作品是艺术批评的本 分,这是很平常的,但古代术语有特定的内涵和语境,外来理论也是如此,不能削足适履地套用,更不能牛头不对马嘴地乱用,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运用理论工具, 才能揭示艺评对象的问题、特点与价值来。可惜有些人只喜欢掉书袋,以为有了古人或洋人的背书文章就有分量了,这也未免太教条。  再次是博人眼球,这是指一些艺评人好出惊人之语、好用偏激之词来评介对象,有时甚至用民粹的、粗俗的,带有误导性的言论来批评对象。这种好勇斗 狠的文章看似很有个性,但冷静下来仔细阅读,便可看到作者的粗疏,特别是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肤浅认识,不足以支持他的惊人之语。比如河清的文章《不要 被奇奇怪怪的当代艺术忽悠》一文中对于西方当代艺术里博伊斯和杜尚的评价。而一些有才华的人一旦染上这种习气,毛病就来了,除了脾气越来越大、说话越来越 辣,再难见到客观冷静的真知灼见了。事实上,语不惊人死不休并没有错,但要用在精深的研究和精准的评论上,并非说话越狠就越有水平。  除了以上这三种毛病外,第四种毛病是最常见的空洞浮夸,这是指一些评论或艺术访谈文章总喜欢给人戴高帽子,或者用看似华丽但空洞无物的套话做铺 陈,字里行间充满了一惊一乍的气息,“大师”、“巨匠”满天飞,“精品”、“绝品”张口就来。这种轻率的、缺乏研究的溢美之词,不仅是廉价的、无聊的,而 且是庸俗的、缺乏自信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它令艺术评论失去了严谨,令艺术标准无足轻重,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可与尊重。而更可悲的是这些“辞藻漂亮”的文 章还很有市场,这样的评论报道还大行其道,真不知是什么缘故,是评论的不幸,还是媒体的不幸。  可疑的是,在新人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多、展馆越来越多、艺术市场越来越红火的今天;在观众、读者、艺术界同仁,以及艺术传播工作者,乃至从事 艺评活动的人也非常希望看到中肯、实在、睿智、有分量的文章,以便能够领略艺术之美、发现创作之不足的当下,为什么“四患”还会到处流行?问题出在哪里、 原因又是什么?  很显然,这与艺评人的结构和评论活动的现实处境有很大关系。从人员结构看,目前从事艺评工作的主要有四类人。一类是美术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士。由 于以前的史论专业不受重视,加上长期以来史论研究严重滞后,这部分人除了老一辈有几个权威外,新一辈还没有接上茬。一类是从文史哲等学科转行过来的人。这 两类人现在担当着艺评人的重要角色。另外还有一类是策展人,其中能写文章的也会客串艺评人的角色。再有就是艺术家,其中勤于思考又能写文章的也会客串艺评 人的角色。从这个结构中不难看出,现在真正训练有素,有涵养、有阅历、有修为的艺评人是非常稀缺的。  再从处境看,现在原生性、首发性的评论主要出现在艺术展览的导言、展览画册,以及画廊或艺术家自费印刷的图录上。出现在这种地方的文章,不乏托 请之作,要做到客观、超脱、准确是有难度的,最圆滑的办法就是东拉西扯。另外,在一些专业刊物上也有,因扭曲的论文考核制度影响了文章风格,掉书袋成了时 髦。而在传统报刊及新媒体上,更多地倾向于对艺术事件的报道,对人物的访谈以及跟进性评论与批评。其中,活跃着不少媒体人的身影。而标题党和散文诗式的 “颂歌”蔓延,让人不知所措。除此之外,在有些研讨会上也会传出一些新思想、新成果。但这是小众部分,很少进入大众视野。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为什么现在有好些评论或批评是游离于对象、游离于作品的。为什么难得见到肯花时间对评论对象做仔细研究的人,难得见到真下 功夫的文章,难得见到鞭辟入里的洞见和点破要害的观点。而一些博人眼球或虚诞无稽的言论之所以能够招摇过市,不仅反证了艺术批评的苍白,也说明了客观、科 学、真诚的批评是多么稀缺。  当然,评论界的情况也不都是这样不堪。这里只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分析。在艺术评论界,现在也有用功者,也有扎实的研究,有值得仔细阅读的成果,需要发扬光大。不过,那需要另外行文来分析研究介绍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