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苍鑫行为艺术代表作《舔》系列。
2014年绢本设色作品《暗意识系列十》。
2014年丙烯绘画作品《暗意识系列十一》。
张洹2010年香灰画作品《放虎归山》。
张洹行为艺术作品《我的纽约》。
“正在发生”或许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最大的特征。在上世纪90年代有着强劲风头的行为艺术到了今天或许自身也有着某种演进。近日,“正在发 生:表演艺术在当代社会”展览在草场地KCAA空当代艺术机构开幕。该展虽采用了“Performance Art”一词(国内外通常将其翻成行为艺术),但却希望探索比行为艺术疆界更为宽广的领域,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当代社会中行为艺术自身的演进和更多的可能 性。而具体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行为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从行为艺术出发到如今的创作面貌已各有不同。新京报记者盘点昔日的行为艺术明星们今日在艺坛发声的 方式。艺术家的种种尝试和转变或许也向艺术界再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90年代的行为艺术究竟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行为艺术相比起其他艺术 形式来说,其特殊价值又是什么? 何谓行为艺术? 迄今为止,行为艺术没有精确的定义。简单地说,行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在现场表演的艺术,也有人认为,行为艺术是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在 行为表演过程中,与人、物、环境的交流。所以,行为艺术也被称为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通常用“Performance Art”来指称“行为艺术”。艺术批评界认为,行为艺术是观念艺术的一种,所以其含义更宽泛,除了艺术家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还包括艺术家组织社会人 群进行活动,也有批评家将行为艺术分为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两类。 现象 昔日做行为,今日爱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最活跃的是行为艺术。至今“东村”现象都是美术史的重要一笔,且贡献了几个行为艺术明星:张洹、马六明、苍 鑫等。1994年,张洹《12平方米》、《65公斤》,马六明《芬·马六明的午餐》让东村的行为艺术创作达到了第一波高峰。与此同时,东村艺术家还集体创 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等作品,也为中国的行为艺术史留下轰动的一笔。 至今行为艺术仍是不少艺术家选用的艺术表达手法,然而东村现象也早随着东村的解散成为艺术史中过往的一篇。有趣的是,对于昔日的行为艺术明星, 行为艺术这一表达方式仅仅成为过往。张洹早在2005年放弃行为艺术,而专攻于香灰画、装置等。苍鑫、马六明等也纷纷举办个展,展出在绘画、装置、雕塑等 领域的探索。 近日“精神颗粒——苍鑫个展”在798白盒子艺术馆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展出苍鑫最近三年创作的绘画、装置作品约40件。而今年3月,在长征空间展出的“隔离”朱昱个展,也是朱昱从行为艺术转战至绘画领域的展现。 谈及各自对行为艺术的放弃,马六明给出的理由是在2004年完全停下行为艺术表演,将创作重点转向了绘画创作,因为《芬·马六明》系列已经是比 较完美的行为艺术作品。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身材也有变化。而朱昱对记者给出的理由则是,“这些行为对我伤害也很大。所以我用绘画来 给自己疗伤。” 个案1 还未放弃 苍鑫 “关键是要把想法说清楚” 1993年以来,苍鑫以行为艺术的方式介入到当时前卫艺术掀起的浪潮中。其中《踩脸》、《舔》、《身份互换》等系列作品中,苍鑫以“身体”作为 媒介,来探索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在时代背景变幻中的不同反应及对策。而如今出现在中国艺坛的苍鑫更多的则以多面手的形象出现。 从2002年开始,在苍鑫的艺术创作中行为艺术的占比便逐渐减少。不过回忆起自己的创作历程,苍鑫认为东村的行为艺术时期还是对自己后期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3年苍鑫来到东村开始首次实施行为艺术,包括《病毒》、《踩脸》和《交流》系列、《身份互换》系列等。尽管艺术生涯开始于在东村对行为艺 术的热忱,但苍鑫向记者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始处于反思和重新思考的阶段,“2000年的时候,我发现行为艺术这种艺术语言在表达上还有些局限,有些 概念和想法是被遮蔽的。为此我找到素描这种创作方式,素描比较朴素,也很直接。” 自2002年至2007年,苍鑫在素描的世界中进行创作,且均是巨幅素描,“这个阶段我在归纳自己的思想历程和视觉经验。行为做得越来越少,其 他艺术门类创作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从2008年后,从素描到绘画、再到雕塑、装置,几乎所有的艺术媒材都出现在苍鑫的创作中。苍鑫认为这个阶段自己创作 的特色便是先做些纯方案、理论的内容,然后以各种媒材呈现。近期其“精神颗粒——苍鑫个展”中,便是苍鑫自3年前想到的一个艺术方案。当时的他希望用四五 年的时间收集各种标本,做个《万念归一》的装置。到今年为止,他收集了1万多种标本,也延伸出了潜形态、暗量化、暗意识等几个系列。 在艺术评论家何桂彦看来,2004年以来苍鑫的工作方式便出现了新的转变,从行为转向装置、多媒体、绘画等领域。虽然具有跨媒介的特点,但艺术 家对原始宗教中的泛灵论、朴素而神秘的生命意识的关注仍始终如一。而苍鑫采用绘画创作,或许是因为这种创作方式意味着可以实现那些行为艺术中不容易表现的 想法。 对此,苍鑫向记者指出,之所以会尝试不同媒材的艺术创作与个人对艺术的态度及看法有关,“整个宇宙生成都是有能量振动。频率的不同振动,物质便 成为不同形态,选择什么材料与我的认知有很大关联。我是个艺术家,不管何种材料、媒介,我想表达的都是一以贯之的。”为此,直到现在苍鑫也并没因为其他媒 材的创作而终结行为艺术,“如果行为艺术能将我的想法说清楚,我还是会动用行为艺术。我是很灵活的。媒介无所谓,关键是要把想法说清楚,”苍鑫透露下一步 是当导演,做一部实验性很强的短片。 而这种对多种艺术媒介的自如创作状态,苍鑫认为是曾经的东村岁月为其奠定了基础,“东村精神很有意思,吃苦耐劳,对艺术保持永远的激情。年轻是 最好的状态,无所畏惧地面对很多极限的体验。这种阅历对我们非常珍贵,敢作敢为,突破一些界限,秉持批判精神。我现在对各种媒介的尝试都与东村精神有很大 关联。” 个案2 彻底告别 张洹 不想再重复自己,独创香灰画 2005年对张洹来说是个分界点。2005年之前他是著名的行为艺术家,而2005年之后他则遁入“香灰”,创作香灰画和牛皮雕塑等,并当起了歌剧导演。作为东村行为艺术家代表的张洹如今所走的艺术之路便是与行为艺术决绝。 1993年,在北京东村,张洹全身赤裸,涂满蜂蜜和鱼的内脏黏液,在暑热中的乡间公厕里端坐一个小时,身上爬满苍蝇,完成了他最著名的行为艺术 作品《12平方米》。此后,他也曾披一身血红的牛肉行走在纽约的街头。在上世纪90年代张洹因自虐式行为艺术创作而闻名。然而2005年一年内在波士顿美 术馆、瑞士的国家美术馆做了3个行为艺术之后,张洹选择告别行为艺术。 张洹曾向记者指出,当时告别没想到真正告别,只是因为不想再重复自己。没想到一告别就彻底离开了,“我当时还想如果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请我,我还会再做,但现在看来是不会再做了。” 2005年之后,香灰画成为张洹的一个艺术标签。寺庙里的香火,张洹小时候就很熟悉,但注意到香灰,则是从纽约回国之后的事。张洹称,这与其离 开国内8年,突然回到国内的寺院有关,“那种感觉很亲切,让我重新认识了寺庙。当时我是在上海的静安寺对香灰这种材料有了重新发现。我看到那么多男男女女 在那儿自言自语,就在想究竟他们被给予了什么力量,让他们敬香拜佛。我觉得香灰这个材料具有灵魂性。它与油画、水墨不同,香灰融入了许多人的愿望、祝福。 在那瞬间我感受到香灰的魅力和魔力。我想香灰这个材料应该属于我。”为此,张洹还为香灰制作的绘画、雕塑、装置注册了专利。 与此同时,选择告别行为艺术的张洹也采取了工作室的创作方法,在上海占地近50亩的工作室被称是一个由百余人组成,是全球最大的当代艺术工作室 之一。张洹指出,个人创作是一个人的战役,团队创作是各有分工。目前他在团队创作中的角色,更像是制定方针路线的人,“作品的想法、开始和结束由我来把 控,中间的过程我交给我的团队制作。” 除了艺术家的老本行外,张洹也出任歌剧导演、舞美设计,他说如此跨界是因为自己喜欢新的尝试和突破。 大事件 1986年9月 由王度策划,王度、林一林等10名成员参与的“南方艺术家沙龙”第一回试验展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该展中有表演性的行为艺术作品。 1986年12月至1988年 赵建海、盛奇,郑玉珂、康木等在北京大学、长城等地举行多次“观念21”行为活动。 1989年2月5日至19日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让大众首次成批“见识”了行为艺术,其中女艺术家肖鲁的作品《对话》、李山的《洗脚》、张念的《孵蛋》、吴山专的《卖虾》、王德仁的《抛撒避孕套》等一系列行为艺术事件引发争议。 1993年 以自己身体为创作源泉的行为艺术家马六明开始在北京实施《芬·马六明》系列作品。 1994年 张洹的《12平方米》、《65公斤》实施后令其因自虐式行为艺术而出名。 苍鑫创作了《踩脸》,翻制的1500张石膏面具,被苍鑫赤裸的身体碾成碎片。 1995年 东村艺术家进行了几场大规模的共同创作,最著名的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C08-C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